詩詞·散曲《感憤》原文與翻譯、賞析
[清] 秋 瑾
莽莽神州嘆陸沉②,救時無計愧偷生,
搏沙有愿興亡楚③,博浪無椎擊暴秦④。
國破方知人種賤⑤,義高不礙客囊貧。
經(jīng)營恨未酬同志⑥,把劍悲歌涕淚橫。
〔注釋〕
①本篇選自《秋瑾集》。題一作《感懷》,《有所感》,約作于1907年。②莽莽,遼遠廣闊,無邊無際的樣子。神州,赤縣神州的簡稱。戰(zhàn)國齊人騶衍謂“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nèi)自有九州。”(《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后世便以神州為中國的別稱。陸沉,喻國家因禍亂而沉淪。語出《晉書·桓溫傳》:“與諸僚屬登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③搏沙,把分散的沙子捏聚成團。興亡楚,據(jù)史籍記載,秦始皇滅齊楚等六國后,楚人多復(fù)國愿望,楚南公預(yù)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后來楚項羽起兵抗秦,立楚懷王孫心為義帝,滅亡秦國。當時首先起義的陳勝以及劉邦等攻秦主力都是楚人。這里以亡楚影射被清朝推翻的漢族政權(quán)。④“博浪”句,《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張良為韓報仇,使力士為鐵錐,狙擊秦始皇于博浪沙中。”暴秦,影射清朝。⑤人種,人類的種別。也稱種族。這里借指民族。⑥經(jīng)營,籌劃,這里指從事革命活動。酬,實現(xiàn)愿望、報答。
〔分析〕
這首詩約作于1907年,詩題各本不一。《秋瑾史跡》題為《有所感》,《秋瑾詩詞》(王芷馥編)題為《感懷》,《中國女報》題為《感憤》。秋瑾的詩歌創(chuàng)作,大體可以1904年東渡留學為界,劃分為前后兩期。在她的后期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基本上都是憂國憂時的感慨,推翻清王朝的誓言和不屈不撓的斗志。閃爍著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光輝。本詩也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自覺地肩負起拯救祖國危亡的神圣職責,卻又感到救國無術(shù)的苦悶心情。
首聯(lián)“莽莽神州嘆陸沉,救時無計愧偷生”,直接點明了作者憂國憂時、愿意為國獻身的悲慨心情。“陸沉”出于《晉書·桓溫傳》:“(桓溫)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這里比喻國家的危亡。秋瑾自1905年年底自日回國后,憂國之情愈深,救國之心愈切,她不但在給友人的詩作中表達了“萬里還甘赴,孑身更英論。頭顱原大好,志愿貴縱橫“(《寄徐寄塵》),“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將生命作犧牲”(《贈蔣鹿珊先生言志且為他日成功之鴻爪也》)的為國捐軀的決心,而且還在上海、紹興等地從事宣傳救國、籌備起義等革命活動,然而敵人的強大,同志的或死或囚,使作者感到無比的慚愧和沉痛。“愧偷生”三字道出了她悲涼憤慨的心情。頷聯(lián)“搏沙有愿興亡楚,博浪無椎擊暴秦”,說自己雖然有反清復(fù)明、興復(fù)中華的愿望,卻苦無推翻清廷的良術(shù)。“搏沙”即聚沙,喻指團結(jié)廣大愛國志士,“亡楚”喻指被清推翻的明朝。據(jù)《史記·項羽本紀》記述,秦始皇滅楚之后,楚國人民具有強烈的復(fù)國愿望,當時楚南公曾預(yù)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后來秦國果然被楚所滅。“博浪”句是借用張良刺秦始皇的典故。《史記·留侯世家》記載,戰(zhàn)國時,韓國被秦滅亡之后,張良為了替韓報仇,在秦始皇車巡時,招募力士暗懷鐵椎于博浪沙(今河南省原陽縣東南)進行狙擊,結(jié)果誤中副車。“暴秦”喻指清王朝,作者雖然在革命活動中感到救國乏術(shù),但“存亡家國總關(guān)情”的神圣責任感并沒有使她氣餒而消沉。頸聯(lián)“國破方知人種賤,義高不礙客囊貧”,說明自己“壯志猶虛,雄心未渝”,盡管艱苦困窘,但是自己為正義、高尚的事業(yè)而奮斗的信念卻是堅定不移的,因為家國之恨、家國之恥是她義無他顧的天職。“客囊貧”原指旅途窮困,盤川缺乏,詩中喻指革命事業(yè)所遇到的艱難和挫折。詩的末聯(lián)“經(jīng)營恨未酬同志,把劍悲歌涕淚橫”照應(yīng)首聯(lián),再一次表達了大業(yè)未成,悲痛異常的心情。“經(jīng)營”指從事革命的活動,“恨未酬同志”指愧恨沒有好的消息報告一起為拯救祖國而奮斗的同志。秋瑾自1905年歲末回國后,立即投入了救國的革命事業(yè),但歷盡了艱難:1906年二月到湖州南潯鎮(zhèn)潯溪女學任教,宣傳革命道理,僅二個月被迫離職;八月,與陳伯平等在上海虹口祥慶里研制炸藥,為起義準備軍火,不慎炸藥爆炸,陳伯平傷目,秋瑾傷手,雖經(jīng)巧妙隱藏,瞞過警察搜查,但此事終于不果;十月,江西萍鄉(xiāng)、湖南瀏陽和醴陵爆發(fā)會黨和礦工起義,秋瑾積極奔走在紹興、諸暨、金華等地,準備起兵相應(yīng),可是籌畫無成卻聞萍、瀏、醴起義失敗,接應(yīng)計劃頃時瓦解;十二月,在秋瑾的慘淡經(jīng)營下,《中國女報》問世,但原擬集資萬元的計劃落空,入股者僅三、四人,勉強才籌到數(shù)百元。當月,母親又病逝,秋瑾在《挽母聯(lián)》中有“愛我國矣志未酬,育我身矣恩未報”之句,血淚悲憤,俱溢詞間。經(jīng)歷了這些磨難,秋瑾當時產(chǎn)生“經(jīng)營恨未酬同志,把劍悲歌涕淚橫”的焦慮心情就不難理解了。但盡管如此,在悲歌感慨之中,作者對國家和民族的深情和不甘沉寂的昂然之氣,還是在字里行間處處可見的。
上一篇:散文賦《恨賦》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詩詞·散曲《揚州慢》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