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啟·沁園春》原文賞析
雁
木落時來,花發時歸,年又一年。記南樓望信,夕陽簾外;西窗驚夢,夜雨燈前。寫月書斜,戰霜陣整,橫破瀟湘萬里天。風吹斷,見兩三低去,似落箏弦。相呼共宿寒煙,想只在蘆花淺水邊。恨嗚嗚戍角,忽催飛起;悠悠漁火,長照愁眠。隴塞間關,江湖冷落,莫戀遺糧猶在田。須高舉,教弋人空慕,云海茫然。
高啟《沁園春》(木落時來)詞意
歷來許多明詞選本,都選了高啟這首《沁園春》,可見其膾炙人口。這是一首詠物詞,詠物詞不太好寫,寫得太露了,嫌淺薄;寫得太隱晦,又嫌窒礙。高啟此作,不露不晦,不薄不窒,可謂恰到好處。
開頭三句“木落時來,花發時歸,年又一年”,說大雁在樹木落葉的秋天飛來,百花開放的春天飛走,年年如此。這當然是站在南方的角度來觀察的。這三句點出雁為候鳥的主要特點,很是貼切。接下去是一個扇面對:“記南樓望信,夕陽簾外;西窗驚夢,夜雨燈前。”南樓,其面朝北,正對著大雁飛來的那個方向。鴻雁傳書是詩詞中常用的故實,“信”即“信使”,“望信”也就是企盼大雁帶來遠方親人之書信的意思。“西窗”、“夜雨”兩句,化用唐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句意。李詩是寫寄給妻子的,詞人由此翻出一意:閨中人夜聞雁唳,西窗夢驚,夜雨燈前,無人共語,好不凄涼!這四句由佳人于夕陽中搴簾南樓,望雁望書不至,寫到聞雁夜驚,全用側筆寫雁,不離詠物之題,卻又有影影綽約之妙,同時也渲染出凄迷的氛圍。下面又改用正筆寫雁:“寫月書斜,戰霜陣整,橫破瀟湘萬里天。”大雁在空中排成“一”或“人”字,好象以天為紙寫下的遒勁墨書,那橫,那一撇一捺,斜貫月夜星空。它們喜愛群體生活,總是幾十只一群,構成一個嚴整的陣容,說“戰霜”,是突出它們的堅強,為了生活與惡劣的自然條件搏斗。你看,這雁陣沖破了瀟湘的萬里長天,多么壯觀!瀟湘二水在湘中交匯,湘中衡陽有回雁峰,相傳大雁南飛到此為止,故前人詩詞寫雁多用“瀟湘”字,如唐錢起《雁》詩“瀟湘何事等閑回”之類。歇拍三句,復由壯麗降為蕭瑟,詞意又一跌宕:“風吹斷,見兩三低去,似落箏弦。”這雁陣不幸被狂風吹斷了,三三兩兩地向地面落去,好象箏柱斜斜地排列在箏面上。古人習以雁形容箏柱,如李商隱《昨日》詩:“十三弦柱雁行斜。”此則以箏柱倒喻大雁,甚妙。
下片承上寫雁落在地面上以后的情形。它們落下來,實際上是想找個適當的地方睡眠,所以說:“相呼共宿寒煙,想只在蘆花淺水邊。”大雁一般多棲息于蘆葦叢生的淺水岸邊,便于隱蔽,也便于覓食。下文又一折:即使在這比較安全的地方,也未必能高枕無憂。你看,“恨嗚嗚戍角,忽催飛起;悠悠漁火,長照愁眠。”時局不寧,仍有戰事,城頭戍角嗚嗚長鳴,攪得它們不得安憩,不時要飛起避禍;此外,漁船的燈火也在附近閃爍,照得它們在睡眠中都發愁。這些句子寫得飄灑自如,情景逼真,而且都和大雁的生活密切相關。下三句更進一步,揭示世路艱難、人情險惡,叮囑大雁要提高警覺性以免遭到暗算:“隴塞間關,江湖冷落,莫戀遺糧猶在田。”“間關”形容道路艱阻。詞人提醒大雁,覓食時要特別注意,不要只顧貪吃田間遺留下來的禾谷,停留在地面是很危險的。“須高舉,教弋人空慕,云海茫然。”這里有取于《揚子法言》:“鴻飛冥冥,弋人何慕焉。”詞人深情地囑咐道:大雁啊,你們應該高飛入云霄,讓那些射雁的獵人無可奈何,站在那里,望著云海茫然若失吧。
讀到這里,我們總算領悟了什么。固然,這首詞通篇是寫雁,而且寫得非常生動、貼切,充滿著感情,在藝術上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如果詞止于此,尚不能臻上乘。應該說,在雁的意象中,詞人還注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慨。也就是說,詞是有寄托的。試看詞人對雁兒的諄諄告誡,難道僅僅是對鳥類安危的關心嗎?透過字面,我們可以看到詞人對于世道人心之詭譎莫測的忡忡之憂。很明顯,他是以雁為喻,自求警惕,庶幾做到遠禍全身。然而,他畢竟是一介書生,對于封建專制的暴君是無可奈何的,防不勝防,終于不慎以詩文得罪了明太祖,慘遭殺戮,思之令人扼腕嘆息不已。
上一篇:《段成己·江城子》原文賞析
下一篇:《高啟·沁園春》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