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經(jīng)典文章賞析·蘇軾《超然臺記》原文|注釋|賞析
蘇軾
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麗偉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 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
夫所謂求福而辭禍者,以福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zhàn)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所謂求禍而辭福。夫求禍而辭福,豈人之情也哉? 物有以蓋之矣。彼游于物之內(nèi),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內(nèi)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斗,又焉知勝負之所在? 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予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墻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fā)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茍全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
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盧山,秦人盧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游乎!”
方是時,余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
世先有銅雀臺,而后有銅雀之傳世;人則先有超然之意,而后方有超然臺之揚名。正如清人林云銘之所言:“他處亭臺作記,多言先有亭臺而后樂,此獨因樂而有臺,謂樂在本心,以臺為寄,才是無往不樂游物之外本旨。”(《古文析義》)
蘇軾的《超然臺記》是一篇弘揚他那超然物外思想的絕妙文字。
作者以一句富有哲理性的警句起篇:“凡物皆有可觀。”一錘定音,六字之中。包容了極大的內(nèi)涵,余韻不絕,頗能令人思索玩味。作文最喜開篇不凡,作者深通此道。隨后,即由此句生發(fā)開去,“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麗偉者也”。最后點出主旨:“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原來如此。作者就是這樣以簡潔的文字引導讀者一步步走進他的超然觀。
追求“超然”,是蘇軾的典型思想,他的許多名篇佳構中,都一再展現(xiàn)此論,此篇則更是和盤托出,系統(tǒng)闡述,使讀者洞若觀火,一目了然,如果說其他篇章是取法隱喻,而此篇幾乎就是直言明示了。開篇立論,隨后一瀉千里,將超然的觀點闡發(fā)得淋漓盡致,這是本篇的一大特點。這段中,作者還以“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的寓理式比喻,充分表達了他隨遇而安,與世無爭的超然態(tài)度。第一段寥寥四十八字,卻為全篇定下了基調(diào),幾句飽含情感的哲理性語言,一下便攫住了讀者,使人不得不隨作者的思路而行進。
下面一段,作者把篇首提出的論點再次引伸,反復論證,說明“求福而辭禍”難免不轉(zhuǎn)化為“求禍而辭福”的道理。若問何以致此,那是因為物之有盡,而人欲無窮。要做到不為物所累,就必須無視物之大小,“游于物之外”,切勿“游于物之內(nèi)”,以免受物的蒙蔽,否則便逃不出“惡”與“憂”的折磨。這些勸戒之言,無疑是老莊無欲無想,虛無主義的典型翻版。在與此文有關的蘇轍的《超然臺賦》的敘中,有一段文字極為精采,堪稱蘇軾“超然思想”的注腳,在此不妨轉(zhuǎn)引幾句:“天下之士奔走于是非之場,浮沉于榮辱之海,囂然盡力而忘反,亦莫自知也,而達者哀之。二者非以其超然不累于物故耶?老子曰:‘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嘗試以超然命之,可乎?”蘇軾當然表示同意。并著了此文。兄弟二人在仕途上有著相同的坎坷遭遇,如此一拍即合,當在情理之中。聯(lián)系到蘇軾此時 (熙寧十年) 一再被貶官的經(jīng)歷。更不難理解作者推崇老莊思想的個中三昧: 政治上屢不得志,性格上又桀驁不群,只好以曠達超脫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以排遣自己的精神苦悶。對此,我們倒要借用作者文中的一句話——“可不大哀乎!”
在作者其他名篇中多有與此相似的文字。如四年之后所寫的《前赤壁賦》中有這樣一段名言:“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這與本篇中的闡述何其相近! 所不同的是,《超然臺記》之所言尚拘謹有度,遠不如四年后的《前赤壁賦》那樣更加豪放而曠達。
作者在前兩段中,以占全文三分之一的篇幅引述論點,闡明哲理,大展雄辯之才,大發(fā)宏闊之論,決非偶然。作者是要充分利用超然臺這塊園地,培植他奉為圭臬的理論之樹。兩段中全無“超然”二字,卻又無字不言超然,早已暗中攫題。這正是在為超然臺培土奠基,以使超然臺更加宏偉壯麗!
作文多講究起伏頓挫,所謂“行文如流水,讀文似觀山”。既然前兩段是高談闊論,激揚文字,后面自然就要平敘低吟,娓娓道來。果然,作者筆調(diào)一轉(zhuǎn),敘述他自錢塘移守膠西后的經(jīng)歷。”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 去雕墻之美,而蔽采椽之居; 背湖山之觀,而行桑麻之野。”面臨著“歲比不登 (莊稼連年欠收),盜賊滿野,獄訟充斥; 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的惡劣環(huán)境,“人固疑予之不樂也”,這是合乎常理的。不料,作者一年間卻居然發(fā)起胖來(“貌加豐”),白發(fā)也變黑了(“發(fā)之白者,日以反黑”),你道怪也不怪? 體胖則來自心寬,發(fā)黑則說明無憂,是超然處世的豐碩成果。這里作者是否故作夸張,我們姑且不論,單就文字來看,就像一幅藥方廣告一般,不僅有療效說明,還有作者現(xiàn)身說法的實例呢。傳播超然處世之道,用心良苦也!轉(zhuǎn)而一想,又不盡如此。作者描寫自然環(huán)境之惡劣,不正象征了政治環(huán)境的險惡嗎?在這般境遇下作者還能貌豐發(fā)黑,除了要展現(xiàn)自己的才干和抱負之外,其中難道沒有流露出幾絲反抗的意味嗎?至此我們不難推測:作者的超然卻也真來之不易,里面分明隱含著凄苦和折磨,是災難之中的涅槃!作者既然以老莊思想為本,我們不妨以莊子的言論來與其對照一番。莊子觀魚而言魚之樂,弟子問曰:“汝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答曰:“汝非吾,安知吾不知魚之樂?”作者此處也采取了同樣的手法,“人固疑予之不樂”,但“汝非吾,安知吾之不樂?”其實呢,作者內(nèi)心樂不樂,大概他自己是十分明白的。原來,這治病的良方不外乎是自我解嘲,甚至有點自欺欺人的味道了。如若不信,再往下看。
臺既筑成,“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作者既然要憑吊懷古,就難免要露出馬腳來。且看他四面環(huán)顧時所追懷的人物吧:既有隱居的盧敖,更有叱咤風云,顯績一時的姜太公、齊桓公、韓信等風流人物。以青年從宦,立志有一番作為和建樹的蘇軾當時的內(nèi)心來看,其感慨之深切是可想而知的,哪里還有什么超脫的意味,這是多么矛盾啊!
雖則如此,作者卻“顧左右而言他”,筆鋒一轉(zhuǎn),竟然寫出“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予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而且還摘蔬菜,捕池魚,釀黃酒,蒸米飯,并說道:“樂哉,游乎!”這一情調(diào)和剛才的憑吊居然如此大相徑庭!這正是作者的一種手法,在大起大落之中,寫盡自己的抱負和情懷。內(nèi)心的隱痛與外在的安逸形成了矛盾的統(tǒng)一,大有“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心態(tài)。作者多年的坎坷經(jīng)歷造成了他內(nèi)心的不平衡,他始終在這種不平衡中掙扎著,迂回著,吟唱著,超脫著。盡說超脫者其實未必超脫,如果作者真?zhèn)€“樂哉,游乎!”超然物外,樂而忘形,又怎么會著意強調(diào)自己的“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fā)之白者,日以反黑”呢?豈不是與“此地無銀三百兩”相類似嗎?如果說上面的憑吊懷古是以高調(diào)寫超脫,這里的游樂之筆則是以低調(diào)寫超脫,那么,恰是這一“高”一“低”,泄露了作者的“天機”,顯示出“超然”之外的“不超然”,“游樂”之外的“不樂”,豈止是“不樂”,透過字里行間,盡皆是深沉的哲理性思索和無可奈何的宦海辛酸!
最后,作者以臺之所以命名超然的原由作結,并點出“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于物之外也”而與開頭的“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相呼應,點題收筆。這與《放鶴亭記》的開篇即點題說明亭之命名的寫法恰恰相反,顯示出作者謀篇布局多變的嫻熟手法。
總之,這篇《超然臺記》以深刻的哲理和濃郁的詩情水乳交融,情中寓理,理中含情,統(tǒng)一和諧,互相映襯,充分表達了作者既超然而又并非真正超然的感慨萬端的特殊心態(tài),使讀者在詩情畫意的陶冶中不乏深沉的思索,行文匠心獨運而又不失自然之真趣,文字中包孕了豐富的潛在內(nèi)容,耐人尋味。另外,此中作者闡發(fā)了不少物與欲的道理,他固然不會通曉更深奧的物質(zhì)與精神間內(nèi)在的辯證關系,不過,作為那個時代的士大夫階級,能有這種超脫物欲的觀念,已經(jīng)十分難能可貴了。
蘇軾的散文,往往蘊藏著矛盾復雜、迭宕起伏的情感,具有兩面性和多重性的思維特點,往往是快樂和痛苦交織,希望和失望相隨,既曠達樂觀又憂郁悲憤,以和諧的形式表現(xiàn)不和諧的情緒。而且這種情與理的矛盾運動決定了文字情感色彩的曲拆多變,藝術形式也產(chǎn)生了一波三折、急緩交錯的節(jié)奏美和旋律美。這是在欣賞蘇軾的一些散文名篇時應予注意的。
上一篇:蘇軾《赤壁記》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蘇轍《超然臺賦并敘》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