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唐順之·登喜峰古城》原文賞析
絕頂孤峰見廢關,短衣落月試躋攀。三秋豹旅方乘障,萬里龍媒正滿山。候雁似隨鄉思去,寒花將送使臣還。籌邊迂薄真無補,空望伊吾抵掌間。
“喜峰”,喜峰口之省。傳說古代有子戍邊關,其父來尋,相逢于此,稱喜逢口。明改喜峰口,是前東北兵防要地。唐順之嘉靖三十三年(1554)被再度啟用,任職方郎中,先巡視薊鎮,至喜峰古城,感嘆籌邊無策,呼喚有識之士改變有明內憂外患的困境,意境開闊,感慨深沉。
“絕頂孤峰見廢關,短衣落月試躋攀”,緊扣詩題,寫登攀喜峰。按照敘事的順序,兩句的次序應予顛倒,由“短衣落月試躋攀”,才能“絕頂孤峰見廢關”。但是,作者意在表達籌邊防御之策,故將喜峰口置于首句,并在“關”前冠一“廢”字,一則突出現實真情,二則為下文的憂慮伏筆。“短衣落月”值得玩味。唐順之為人耿直,遭困厄而不悔,復用后更勤于王事,直至以身殉職。“落月”是清晨,于清晨著短衣而躋攀喜峰,其勤勉之狀可以想見。
“三秋豹旅方乘障,萬里龍媒正滿山”,登喜峰所見實景,皆與防務相關。“豹旅”,軍隊。“障”,軍隊防衛而筑的堡塞。“乘障”進入堡寨,相當于堅守在崗位上。冠以“三秋”二字,有邊境軍事行動的特色。檢中原與邊地少數民族的戰爭,多發生于秋季。“龍媒”,馬。“龍媒正滿山”,亦當系真情實事。作者在詩題下有小注說:“時三衛貢馬,散牧關外。”“三衛”,明代的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明代建州,地處今吉林省東南部,是女真族居住的地方。這兩句中各用一個副詞,上句“方”,下句“正”。“方”是才,與“三秋”聯系,至深秋才有軍隊防衛堡塞,足見邊防松懈;“正”字強化“滿”字,駿馬滿山,缺乏管理,可見御邊無策。于敘事中寓褒貶,不露痕跡,是所謂“春秋筆法”。此外,從行文上看,“三秋豹旅方乘障,萬里龍媒正滿山”,境界闊大,詩味甚濃。
“候雁似隨鄉思去,寒花將送使臣還”,轉入詩人自身的感受,給抒情增添濃度。唐順之是江蘇武進人,這次受命巡視薊鎮,時間極短。估計,他寫本詩時,已經接到了巡視淮揚的命令。準此,“候雁似隨鄉思去,寒花將送使臣還”兩句,便有濃郁的主觀色彩。在“候雁”與“隨鄉思去”之間加一“似”字,在“寒花”與“送使臣還”之間加一“將”字,使客觀事物主觀情志化,人化自然,或情化自然,使人感到分外親切。北雁隨鄉思而南去,則人的鄉思在雁飛之前;寒花將送使臣南歸,人未歸而花已發。因此,這兩句在構思上顯然受到薛道衡“人歸落雁后,思發在花前”的影響和啟迪。“使臣”,詩人自指。
“籌邊迂薄真無補,空望伊吾抵掌間”兩句以期望籌邊得人結束。“籌邊”,為邊事謀劃。“迂薄”,迂闊而淺薄。“伊吾”,古地名,今新疆哈密。“抵掌”,擊掌,極言其近。自嘆籌邊無策,無補于邊陲的安定,只是空望伊吾于咫尺之間興嘆而已。需要玩味的,“籌邊迂薄”的主語,通觀全詩,似以作者自指為優。這,與唐順之忠于國事,勤于王命的思想是合拍的。
上一篇:古詩《元好問·甲午除夜》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王世貞·登太白樓》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