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左傳·子產告范宣子輕幣
范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①,鄭人病之。二月,鄭伯如晉②。子產寓書于子西③,以告宣子,曰: “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④。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⑤,則諸侯貳。若吾子賴之,則晉國貳。諸侯貳,則晉國壞; 晉國貳,則子之家壞⑥。何沒沒也⑦,將焉用賄?
“夫令名,德之輿也⑧。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無亦是務乎?有德則樂,樂則能久。《詩》云⑨: ‘樂只君子,邦家之基。’ 有令德也夫! ‘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有令名也夫! 恕思以明德,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遠至邇安⑩。毋寧使人謂子 ‘子實生我’,而謂‘子浚我以生’ 乎(11)?象有齒以焚其身,賄也。”
宣子說,乃輕幣。
【注釋】 ①幣:財禮。因晉國為霸主,諸侯去晉國聘問,按例須交納重幣。②鄭伯:鄭簡公。③子產: 即公孫僑,鄭卿。寓: 寄,托。子西: 即公孫夏,鄭大夫。④賄: 財貨。令名: 好名聲。難: 患,憂患。⑤公室: 指晉君。⑥壞: 受害。⑦沒沒: 猶言“昧昧”,糊涂,不明白。⑧輿: 車子。⑨《詩》云: 所引詩見《詩經·小雅·南山有臺》篇和《詩經·大雅·大明》篇。⑩恕: 對人寬宥。邇: 近。(11)毋寧: 寧可。浚 (jun): 榨取,剝削。
【譯文】 晉范宣子執政,諸侯去朝見晉國時的貢納的財禮很重,鄭國人對此感到頭痛。二月,鄭簡公到晉國去。子產托子西帶信告訴范宣子,說: “您治理晉國,四鄰的諸侯沒有聽到您的美德,卻聽到您要很重的貢物,我對此感到迷惑。我聽說君子執掌國家和家族政權的,不是擔心沒有財禮,而是害怕沒有好名聲。諸侯的財貨,都聚集在晉國,那么諸侯就會叛離。如果您貪圖這些財物,那么晉國的內部就會不團結。諸侯叛離,晉國就要受到損害; 晉國內部不團結,您的家族就會受到損害。為什么那樣糊涂呢! 貪圖得來的財貨又有什么用呢?
“好名聲,是裝載德行遠遠傳播的車子。德行,是國家和家族的基礎。有了基礎才不至于敗壞,不也應該致力于這個嗎? 有了德行就會與人同樂,與人同樂才能在位長久。《詩經》 說: ‘快樂啊君子,是國家和家族的基礎。’ 這就是說有美德啊! ‘上天看顧你,不要三心二意。’ 這就是說有好名聲啊! 心存寬恕來發揚美德,那么好名聲就可以四處傳播,因此遠方的人紛紛來到,近處的人得到安心。是寧可讓人說您 ‘您確實養活了我’,還是說 ‘您榨取我來養活自己’呢? 大象有了象牙而使自己喪生,這是因為象牙也是值錢的財貨呀。”
范宣子聽了很高興,就減輕了諸侯進貢的財禮。
【鑒賞】 春秋時代,弱小的諸侯國要定期向霸主繳納財帛,是一項沉重的負擔。當時晉國為盟主,范宣子主持國政,又加重了諸侯國的進貢,鄭國不堪重負。子產是鄭國有才干的政治家,他機智地采取了致書說理的方式進行反抗。文中子產認為當政者應為長遠計,適當減輕剝削,收攬人心。他將 “令德”、“令名”和“重幣”兩相對照,說明其對國家和個人的利害關系,終于說服了范宣子。文章巧妙利用晉國想保住盟主地位和得到美好名聲的心理,正反對比,層層深入,使“重幣”、“輕幣” 兩種不同治國方略所產生的結果昭然若揭,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上一篇:《古文觀止·左傳·子產卻楚逆女以兵》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左傳·子產論尹何為邑》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