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秉文·大江東去》原文賞析
用東坡先生韻
秋光一片,問蒼蒼桂影,其中何物。一葉扁舟波萬頃,四顧粘天無壁。叩枻長歌,嫦娥欲下,萬里揮冰雪。京塵千丈,可能容此人杰。
回首赤壁磯邊,騎鯨人去,幾度山花發。淡淡長空今古夢,只有歸鴻明滅。我欲從公,乘風歸去,散此麒麟發。三山安在,玉簫吹斷明月。
這首詞用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的原韻,描寫了月夜秋江的景色,想象著蘇軾當年泛舟赤壁的情境,抒發了詞人豪曠高逸的襟懷。
上片,寫秋夜的月光照耀下的大江,創造了極為寥廓澄凈的境界,使人一滌胸中塵垢?!扒锕狻比洌确簩懬锕?,然后舉首問天,月中何物?!吧n蒼”,即蒼天,而以“蒼蒼”代之,更給人以蒼茫深遽之感?!肮鹩啊贝冈铝粒裨捳f月中有桂樹,因此文人們常以“桂”為月之代稱。以“桂影”代月,就進一步給人以樹影婆娑于其間的感覺,顯得十分靈動?!耙蝗~扁舟”兩句,描寫了月夜大江的清美寥廓的景色,意境可能化自蘇軾《前赤壁賦》“白露橫江,水光接天??v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描寫。南宋初期詞人張孝祥的名作《念奴嬌·過洞庭》也可能給趙秉文以啟示。張詞中“玉界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兩句,很可能為趙詞所本。趙秉文創作詩詞,多能融化前人詩詞佳句,有時又不免露出模擬痕跡。張孝祥主要活動時期早于秉文幾十年,象《念奴嬌·過洞庭》這樣的名作傳到北方是完全可能的。“四顧”句寫水天相接,茫然一片,難分彼此。北宋詞人秦觀有“天粘衰草”的名句,“粘”字極工。趙氏借“粘”字來寫水天之相合,亦臻妙境。“無壁”二字,寫景亦妙,把水天混一,極目難分的景象寫得頗為傳神?!斑禆らL歌”三句,是寫東坡月夜扁舟、泛游大江的神態?!肚俺啾谫x》中這樣吟詠:“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泝流光;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趙詞取意于此?!版隙鹩拢f里揮冰雪”,采用傳說,更把月光擬人化,寫得十分生動,創造了一個極為清美澄澈的環境。灑滿山河的月光,在詞人的筆下,似乎是月中嫦娥翩翩起舞而揮灑下的。以“冰雪”形容月光,極寫其皎潔澄澈?!熬m千丈”二句,說當年的東坡胸次高朗、品格芳潔而又才華橫溢,這樣的人中之杰,難為塵俗所容,因此從京邑遠謫黃州貶所。蘇軾因“烏臺詩案”被捕系獄,幾致殺身之禍,后貶為黃州團練副使。蘇軾在黃州濡染佛老,以之作為應付險惡處境的精神武器,以超脫、達觀的態度面對人生磨難,寫下了前后《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名篇?!熬m”二句,正是感慨蘇軾貶居黃州。下片,抒寫對蘇軾的懷念與追慕以及對理想境界的向往。過片三句,承上片而來,寫對東坡的懷念?!膀T鯨人”此處指蘇軾。在赤壁磯邊舉首浩歌“大江東去”的“坡仙”蘇軾,已經仙逝,只有磯邊的山花年年都在默默開著。景物描寫之中,蘊蓄著深厚的感情?!暗L空”二句,意境宏闊深遠,既有時間的無限綿延,又有空間的闊大蒼茫,同時,這一切又都納入詞人的主體意識之中。“只有歸鴻明滅”則使人感到歸于空無,生出幾許悲涼。“我欲從公”三句,表達對蘇軾那種超脫現實之人生觀的向往。詞的結尾二句,則又覺得仙界渺茫,難于尋求,“玉簫”句則以景結情,使詞人由飛升的幻想之中回到現實,“斷”字也正是仙游幻想的中止,與現實意識的喚醒。
《中州樂府》評作者此詞墨跡:“雄壯震動,有遏驥怒猊之勢”,元好問為之題跋,稱“詞亦壯偉不羈,視‘大江東去’,信在伯仲間,可謂詞翰兩絕者?!焙苣苷f明這首詞的雄放風格。這首詞雖為追和蘇詞,但在藝術上還是富有創造性的。它寫出了月夜大江的空明澄澈,而又雄奇寥廓。境界之闊大,風格之雄放,的確與蘇軾原詞堪稱伯仲。詞人將所追懷的前人寫進現實情境,融會古今,上下縱橫,具有深遠的歷史感。月下江景,本以靜謐幽深之美為特征,詞人又以動寫靜,通過許多動態描寫,使詞中靜景蘊含著宇宙的律動感和涌動著的生命力。
上一篇:《趙秉文·大江東去》原文賞析
下一篇:《唐壎·大江東去》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