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壎·大江東去》原文賞析
登紅毛樓望海吊鄭成功,用東坡赤壁韻
鯨濤怒卷,卷不盡、一代滄洲人物。曾見東海云氣涌, 手拓扶馀半壁。 漢使帆開, 波臣贐獻, 戈偃樓船雪。龍孫已矣,識時那愧英杰。
當日碧眼陰謀,一牛地遠,荒草憑春發。戰壘分屯如列宿,一霎芒硝焰滅。地軸鯤身,天關鹿耳,屏翰張窮發。茫茫宙合,永明空紀年月。
作者身處列強侵華之時,個人屢試不第,輾轉東西,此番在臺登樓望海,懷古傷今,有感于鄭成功的英雄業績,故有此作。紅毛指侵臺的荷蘭人。紅毛樓的具體所在未詳,擬在臺南,系荷蘭人據臺的城堡。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荷蘭人于明天啟年間侵臺,是鄭成功一舉收復了臺灣。他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令后人崇敬和懷念的。這首詞是按蘇東坡的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詞韻寫就的。
詞的起首三句脫胎于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而又另具新意。鄭成功的偉績是光耀千秋,不隨歷史長河的淘洗而消逝的,所以說“卷不盡”。“滄洲”指濱水之地為隱者所居的,故名人高士常以“滄洲生”、“滄洲翁” 而自詡。考鄭成功祖居沿海又是在海上建功立業的,故他不愧是“一代滄洲人物”。由于他收復了臺灣,也算是開拓了祖國的半壁江山。“扶馀”原指漢代東北一少數民族的國名,后又屬漢。作者用此是借指臺灣。再是因為鄭成功收臺時與清與南明的關系較為復雜,清廷曾封鄭為“海澄公”、“靖海將軍”,但鄭是抗清的,故又奉南明桂王,受其封為“延平郡王”。所以下面所說的“漢使帆開”即指南明。也因為在作者的心目中只有南明才是中國的正統。“波臣”出白《莊子·外物》篇中的鮒魚的自稱,“我東海波臣也”。 “贐”同進。 那么合起來即指鄭成功收復臺灣又奉南明正朔,可謂功高蓋世,使東海晏然。接下兩句是贊頌鄭成功不愧為一代英杰。“龍孫已矣,識時那愧英杰”中的“龍孫”當指帝王后裔。串起來的意思是當明祚終結之時,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又奉南明正朔,在海外另創了一片基業,這確實是識時的英雄人物。
如果說上片是從總的方面著筆的話,那么下片則是重點寫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壯舉。頭三句直寫鄭率兵攻城的鏖戰,因為這是收復臺灣最后的和最艱苦的戰斗。當時荷軍總督揆一詭計多端,待援反攻,故詞稱“碧眼陰謀”。對此,鄭圍城打援,主攻荷軍的最后據點赤嵌城(今安平)。“一牛地遠”即兵臨城下,近在咫尺。因“一牛”是由一牛鳴地而來,原謂牛聲所及之地,故很近。下面的幾句我們應當總起來看。據史實得知,鄭成功是先由鹿耳門(今臺南)登臺的。它是咽喉之地,故稱天關。然后一路進發直逼其王城——赤嵌城,經過7個月的圍攻,于1662年2月荷軍才不得不獻城投降。接著鄭成功改臺灣為東都,立百官,設制度,建設臺灣。雖然他在當年就去世了,但由其后人的慘淡經營,確使臺灣發展了。所以作者稱道“地軸鯤身”,即說臺灣起了很大的變化。“地軸”謂大地。“鯤”取《莊子·逍遙游》鯤與鵬的龐大和其變幻的意思。正是由于鄭成功的開發之功,所以說是“屏翰張窮發”。“屏翰”作邊疆大吏解,如韓愈曾有“為主屏翰,有壤千里” 之句。“窮發”指荒遠之地,也出自《逍遙游》。合起來則是稱贊鄭成功收復並開發了我國的海域之功。詞的最后兩句是作者的感慨。“茫茫宙合”即天地之悠悠。“永明”指永明王,即南明桂王。“永明空紀年號”是作者對鄭成功的抗清事業未能貫徹到底而嘆息。因為鄭是奉南明年號而抗清的,但到其孫時便舉臺降清了。在作者看來,抗清也是鄭成功的英雄業績之一,所以有此惋惜。
這首詞贊頌鄭成功收復臺灣的不朽功勛是很有意義的。鄭成功是中華英杰,深受我們的崇敬。時至今日,他仍將激勵我們的愛國主義精神。詞步蘇東坡原韻,不免受到限制,寫得不夠自然明暢。
上一篇:《趙秉文·大江東去》原文賞析
下一篇:《景覃·天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