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原文|賞析|翻譯|注釋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1。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2。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3。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4。
【注釋】
1.群山萬壑(音he):即千山萬壑。壑,山溝:赴:奔赴。出山峽,山勢蜿蜒向東,有若奔赴之勢。荊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明妃:即王昭君,名嬙,今湖北省興山縣人。以貌美著稱,為漢元帝宮人。竟陵元年(前33),被遣嫁匈奴呼韓邪單于。西晉時避文帝司馬昭諱改稱明君,又稱明妃。村:指昭君村,在荊門山附近的歸州(今湖北省秭歸縣),相傳是王昭君“生長”的地方。《太平寰宇記》:“山南東道歸州興山縣:王昭君宅,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縣,村連巫峽,是此地。”
2.去:離開。紫臺:即紫宮,指漢宮。江淹《恨賦》:“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漸)遠,關山無極。”連:緊接。朔漠:北方的沙漠。匈奴所居,王昭君遠嫁之地。青冢(音zhong):指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據《歸州圖經》載,胡地草多白色,唯王昭君墓上的草是青色,因號稱“青冢”。冢,墳墓。
3.畫圖省識:謂僅憑畫像,豈能辯識美人《西京雜記》卷二:“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于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國,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省識:約略地看出。春風面:指女子的美貌。環佩:古時婦女佩帶之玉飾。這里借指王昭君。空歸月夜魂:言元帝先未知昭君之美,遣其遠嫁,死在匈奴,故空有魂魄月夜歸來。即是說,王昭君不能活著歸漢,故曰:“空歸”。
4.琵琶:謂昭君出塞。手抱琵琶彈奏思鄉之曲,即后來流傳的《昭君怨》。石崇《王昭君詞》序:“昔公主嫁烏孫,令琵琶馬上作樂,以慰其道路之思。”后世畫《昭君出塞圖》,亦作戎裝騎馬,手抱琵琶之像。作:指彈奏。胡語:胡音。怨恨曲中論:謂怨恨從琵琶彈奏的樂曲中訴說出來。論:訴說。意謂王昭君怨恨之深,人雖早死,而怨恨千載難平。
今譯
千座高山、萬條深谷,
緩緩地,奔向荊門,
這里有個著名的村莊,
當年昭君就在此地生長。
以后,她一離開皇宮紫城,
就去了遙遠的大漠朔方。
只留下昭君墓,上有青草生長,
伴著大漠長煙、暮色昏黃。
唉!當年皇帝只憑著畫圖,
來鑒別美人的形象,
致使她空有香魂游蕩,
環佩叮鐺作響,伴著一縷月光。
她彈奏的琵琶曲呵,訴說著沙漠的情致,
千百年來,也分明訴說著她的鄉情難盡、無窮哀傷。
上一篇: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二》原文|賞析|翻譯|注釋
下一篇:杜甫·羌村三首《其一》原文|賞析|翻譯|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