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蛩啼復歇,殘燈滅又明。
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聲。
此詩作于貶江州司馬時期。通過寫夏秋之際的夜雨,襯托出詩人煩躁不安的情緒。貌似平淡,卻宛轉有致。古人寫雨之作極多,并以寫雨景見長。這首詩則未直接描寫下雨,而是刻意渲染下雨前的沉悶和周圍景物的變化。詩的前兩句,寫大雨前特有自然現象;蟋蟀鳴聲斷斷續續,頻添悶熱;接著又掠過一陣清風,吹得屋內燈火忽明忽暗。這一切似乎讓人感覺到了暴風雨將至的信息。第三句的轉折,便自然地引出了隔窗聽雨的境界。詩歌巧妙地采用烘托手法,首二句的鋪墊尤為精彩;蟋蟀的“啼復歇”、燭光的“滅與明”,造成大雨前一種朦朧氛圍。后兩句,雨的介入,也是通過點點滴滴打在芭蕉葉上的聲音,使朦朧和迷茫趨向清朗,令人有一種從煩悶中解脫出來的舒暢感覺。
芭蕉聽雨入詩,可算白氏之首創。晚唐及宋以后人多用于寄托寂寥的心緒。如林逋的“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聞”,歐陽修的“深院鎖黃昏,陣陣芭蕉雨”。不過這些詩句雖然典雅,但在體驗和描摹雨打芭蕉的生動場面上,與白氏相形見絀。而李義山的“留得枯荷聽雨聲”,枯荷易芭蕉,則別出心裁,化而無跡。
上一篇:劉禹錫《浪淘沙九首(其五)》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白居易《夜雪》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