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潼關樓》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層岡疊翠擁城樓①,俯瞰真如在十洲②。
天作周秦從此限③,河通伊洛至今流④。
不夸形勝藏金陡⑤,全藉經綸運幄籌⑥。
卻笑雞鳴臺上客⑦,空將說劍覓封侯⑧。
[注釋]
①岡:山岡。
②瞰(kàn):從高處向下看。十洲: 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十個地方,都在八方大海之中。此句是說,站在潼關城樓上俯瞰黃河,就像到了十洲仙境。
③周秦 東周時,潼關一帶曾為秦國轄地。
④河:黃河。伊洛:伊河和洛河,均在今河南省境內。伊河至偃師與洛河相會,至鞏縣洛河口注入黃河。
⑤形勝:地理形勢險要優越。金陡:潼關城門樓(關樓)明初取名 “金陡”,后遂有 “金陡潼關” 之稱。
⑥經綸 原指把絲理出來又合在一起,此處比喻克敵制勝的才能。運幄籌:即“運籌帷幄”,本指在軍營內謀劃作戰策略,此處引申為籌劃指揮。“不夸” 兩句是說,并不夸耀險山惡水中藏有天險金陡潼關,而是全憑籌劃指揮的得當奪取勝利。
⑦臺上客:指戰國時齊人孟嘗君,孟嘗君出使秦國被拘,用計被釋后逃歸,半夜逃至函谷關。關法雞鳴后開關放行,其門客遂學雞鳴蒙騙關吏開關,遂得以逃出。參見前李世民《入潼關》注⑧。
⑧說劍:游說這種武器。覓:尋找,追求。最后兩句是說,可笑孟嘗君這個雞鳴客,白白地憑游說去追求利祿。當時,秦昭王曾封孟嘗君為秦相。
【題解】
此詩選自 《潼關衛志·藝文志》。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以后,潼關衛隸屬河南都司,此詩可能作于作者在河南任職期間。
【簡析】
詩歌贊嘆了潼關的高峻險要,表明守關的關鍵在于人為因素而不在于有利的自然形勢,結尾取笑孟嘗君游說秦國,謀取封侯,卻落得了從秦關狼狽而逃的下場,活活刻畫出了作者自負經綸、孤高無匹、灑脫輕松的神態。前四句描寫潼關,后四句抒發懷抱,相映成趣,回味無窮。
上一篇:《登潼關山河一覽樓次杜少陵韻》原文|題解|注釋|簡析
下一篇:《秋入關》原文|題解|注釋|簡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