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鄭燮·漁家》原文賞析
賣得鮮魚百二錢,糴糧炊飯放歸船;拔來濕葦燒難著,曬在垂楊古岸邊。
“民以食為天”。生活在封建社會的漁民,僅靠捕魚為生。這首詩緊扣這個(gè)“食”字,句句寫漁民生活的困苦,字字透露出詩人對貧苦漁民的深切同情。
靠自己的勞動度日的漁民,辛苦一天,捕得幾尾鮮魚,自己不能享用,趕緊拿到市場上去賣,以換取少許糧食糊口。詩一開始便從“賣魚”著手,點(diǎn)明題意“漁家”。“賣得鮮魚百二錢”,一個(gè)“鮮”字,可見漁民是旋捕旋賣,魚多則喜,魚少則愁,無魚則只有餓飯了。“百二錢”,自南北朝以來,一枚銅錢為一文,千文為一吊,“百二錢”是一百多文錢,極言其少,并非確數(shù)。由此可知,魚既少,價(jià)又廉,故勞累一天所得收入極其微薄。從畫面上,我們仿佛看見一位年老的漁夫賣完魚后正在顫抖著雙手清點(diǎn)這難得的“百二錢”,隱約地表現(xiàn)出漁夫難言的心緒,暗示出漁家生活的清貧。緊接一句“糴糧炊飯放歸船”。“糴糧”是買進(jìn)糧食,“炊飯”是燒火做飯。這兩個(gè)詞,一方面說明漁民的生活來源,僅靠賣魚的錢趕緊換成糧食;另一方面說明漁民等米下鍋的生活。這就進(jìn)一步暗示出漁家生活的困苦。“放歸船”是駛船順?biāo)畾w來。“歸船”何急?是為了 “炊飯”。可見漁民已饑腸轆轆,正趕緊帶上三兩升糧食,駕著一葉小舟匆匆歸來。
當(dāng)今有的古詩選本在解釋“炊飯放歸船”時(shí),認(rèn)為是漁人放船歸來,船頭炊煙裊裊。果如是,則何來下聯(lián)“拔來濕葦燒難著,曬在垂楊古岸邊”?可見“放歸船”時(shí)尚無法“炊飯”,因?yàn)闊o燒飯之柴; 而是寫漁人的意念,想趕緊“放歸船” 回家去“炊飯”。從“放”字還可悟出漁人歸心似箭的急迫心情。這樣,“糴糧炊飯放歸船”就有承上啟下的作用,自然地帶出后兩句詩來。有了米可以下鍋了,卻又無柴,便去拔岸邊的蘆葦來燒。一個(gè)“濕”字,寫出蘆葦?shù)念伾瑒偂鞍巍毕碌那嗲嗟奶J葦“燒難著”,怎能“炊飯”?于是只好先“曬在垂楊古岸邊”。到蘆葦曬干飯燒熟,又要等到什么時(shí)候呢?這就又從“炊飯”所遇到的一系列具體困難上,最后更進(jìn)一步寫出漁家謀生的艱難。
全詩處處緊扣漁家的生活環(huán)境——魚、船、葦、岸; 處處點(diǎn)明漁家的生活特點(diǎn)——賣魚、買糧、放船、曬草; 然后圍繞一個(gè) “食”字,先寫 “賣魚買糧”,后寫 “曬葦燒飯”,不枝不蔓,重點(diǎn)突出,歷歷如繪,特色鮮明,時(shí)時(shí)暗示出漁民生活的簡樸、清苦和艱難。從這些栩栩如生的藝術(shù)形象和景物描寫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詩人的傾向性,那就是滲透在詩中的情——對漁民困苦生活深切的同情! 板橋是一位同情和熱愛勞動人民的詩人,小時(shí)住在揚(yáng)州府屬興化縣 (今江蘇興化縣) 東門,對附近漁民生活極為熟悉,后來在山東當(dāng)縣官時(shí),還念念不忘家鄉(xiāng)勞動人民生活的苦處: “可憐我東門人,取魚撈蝦,撐船結(jié)網(wǎng); 破屋中吃秕糠,啜麥粥,搴取荇葉、蘊(yùn)頭、蔣角煮之,旁貼蕎麥鍋餅,便是美食,幼兒女爭吵。每一念及,真含淚欲落也。” (《范縣署中寄舍弟墨》) 可見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寫得如此親切感人,不是沒有原因的。
詩用白描手法寫出,敘事結(jié)合寫景,語言通俗,形象生動,不假雕琢,不施彩繪,畫面真率自然而又有運(yùn)動感。先在市場,繼而在水上,最后 “定格”在岸邊,使這首短詩具有“尺幅千里”之妙。它寫出了漁家的日常生活和賴以生存的水鄉(xiāng)澤國的特有風(fēng)貌而又充滿詩情畫意,宛然一幅柳岸漁舟圖,真不愧出自詩人兼畫家的手筆。
上一篇:古詩《蘇曼殊·淀江道中口占》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宋琬·漁家詞》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