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散汝弼·風(fēng)流子》原文賞析
三郎年少客,風(fēng)流夢、繡嶺蠱瑤環(huán)??丛【瓢l(fā)春,海棠睡暖;笑波生媚,荔子漿寒。況此際,曲江人不見,偃月事無端。羯鼓數(shù)聲,打開蜀道;《霓裳》一曲,舞破潼關(guān)。馬嵬西去路,愁來無會處,但淚滿關(guān)山。賴有紫囊來進,錦襪傳看。嘆玉笛聲沉,樓頭月下;金釵信杳,天上人間。幾度秋風(fēng)渭水,落葉長安。
唐玄宗李隆基,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風(fēng)流天子”。仆散汝弼這首《風(fēng)流子》,就是以他與楊貴妃之間的關(guān)系為題材的詞作。本詞在思想內(nèi)容方面雖然并未超出一般詠史懷古詩詞的范疇,大抵兼有引古鑒今與滄海桑田的感諷、感慨,但在寫法上卻是別有特色,讀來耳目一新,發(fā)人深思。
這種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大量運用隱括手法,融入了較多典故及唐人詩句。本來前人詩作及野史中對唐玄宗、楊貴妃故事的記載、吟詠就很多,詞人對于這些語言材料,有的是點化運用,有的是統(tǒng)攝其意,另鑄新辭,這就大大增加了詞的容量,顯得充實而又凝煉,用極為省儉的筆墨寫出了一場重大的歷史事變,給人以回味無盡的感覺。
上片一開始,就借用了《唐詩紀事》里鄭嵎《津陽門》詩“三郎紫笛弄煙月”中對李隆基的稱呼,將玄宗叫作“三郎”,這不僅因為玄宗是睿宗的第三子,宮中呼為“三郎”,而且與以下的“年少客”、“風(fēng)流夢”等字面相吻合。其實,據(jù)《楊太真外傳》:開元二十八年(740)十月,玄宗幸溫泉宮,使高力士取楊氏女于壽邸,度為女道士,號太真,住內(nèi)太真宮。此時玄宗已經(jīng)五十五歲,到天寶四載(745)七月正式冊封楊氏為貴妃時已經(jīng)六十歲,早就不是“年少客”了。這里之所以這樣寫,是暗含諷刺,意謂玄宗本該勤于政事,但卻老發(fā)少心,在東、西繡嶺簇擁著的華清宮中,沉迷女色,醉而不醒,做著一場風(fēng)流之夢。這里的“瑤環(huán)”二字,泛指女子,特指楊貴妃,因楊貴妃小字玉環(huán)。這三句乍看起來,字面似乎顯得輕俏,但仔細咀嚼,卻意蘊深沉,感慨無窮,它十分委婉含蓄地揭露了唐玄宗沉湎酒色的荒淫和迷色誤國的昏庸,寄寓著強烈的慨嘆之意。特別是一個“夢”字,暗含著人世無常、往事皆空的感嘆,為本詞奠定了悲劇基調(diào),有著統(tǒng)攝全詞的綱領(lǐng)性作用。
緊接著,作者用“看”字領(lǐng)起四句,寫出了楊貴妃的嬌媚和玄宗對她的極端寵愛?!霸【瓢l(fā)春,海棠睡暖”,使用了《長恨歌傳》和《楊太真外傳》中的故事。陳鴻《長恨歌傳》:玄宗在華清宮得到楊玉環(huán)后,即“別疏湯泉,詔賜藻瑩,既出水,體弱力微,若不勝羅綺,光彩煥發(fā),轉(zhuǎn)動照人,上甚悅”。此為“浴”字所本。據(jù)《冷齋夜話》卷一引《太真外傳》云:“上皇登沉香亭,詔太真妃子。妃子時卯醉未醒,命力士從侍兒扶掖而至。妃子醉顏殘妝,鬢亂釵橫,不能再拜。上皇笑曰:‘豈是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按:今本《楊太真外傳》無此記載,但《冷齋夜話》必有所本,或今本佚。)此是“酒”字的由來。且“海棠睡暖”亦暗用蘇軾《海棠》詩:“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笑波生媚”,是點化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而來。“荔子漿寒”,又用了《新唐書》楊貴妃本傳中的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shù)千里,味未變,已至京師?!辈⑶野拍痢哆^華清宮》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之意。作者或使事用典,或點化成句,都恰到好處,不著痕跡,把玄宗和楊貴妃醉生夢死、尋歡作樂、荒淫無度的情態(tài),寫得淋漓盡致。
“況此際”之后,詞意又推進了一層?!扒瞬灰姡仍率聼o端”,是說賢相張九齡已經(jīng)遠謫外地,而口蜜腹劍的李林甫趁機欺上專權(quán)。據(jù)《新唐書·張九齡傳》,張是廣東韶州曲江人,人稱張曲江。他在任職宰相期間,已經(jīng)清楚地看出安祿山懷有反意,說:“祿山狼子野心,有逆相,宜即事誅之,以絕后患?!钡趫?zhí)意不從,姑息養(yǎng)奸。又據(jù)《資治通鑒》:張九齡以直言敢諫著名,遇事無細大皆與玄宗力爭,多次使玄宗深為惱怒。而中書令李林甫卻“城府深密,人莫窺其際。好以甘言啗人,而陰中傷之,不露辭色”。李林甫巧伺上意,日夜讒毀張九齡于上,玄宗終于聽信讒言,罷去了張九齡的宰相,貶為荊州刺史,遠離京城,拔去了這顆眼中釘。于是,李林甫取而代之,自專大權(quán)。據(jù)《新唐書·李林甫傳》,他家有堂似偃月形,號“月堂”,常常在此陰謀策劃陷害人,若喜而出,受害者一定要全家遭殃,不少人因此無緣無故地橫遭災(zāi)禍?!白允浅⒅?,皆容身保位,無復(fù)直言”(《資治通鑒》語)。此時,玄宗和楊貴妃更加放心地恣情享樂,毫無顧忌,使得國事日見危殆。因此,上片最后四句就以互文見義的手法,寫出了李、楊縱情聲色的直接后果。據(jù)《楊太真外傳》,玄宗好打羯鼓。羯鼓是一種打擊樂器,據(jù)《羯鼓錄》,其制“如漆桶,下以小牙床承之,擊用兩杖”,故又名“兩杖鼓”。《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楊貴妃善舞此曲。他們一面翩翩起舞,一面擊鼓助興,真是好不熱鬧,好不快活。然而,正如杜牧所說:“《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來。”(《過華清宮》)就在他們縱情歡樂之際,安祿山于天寶十四載(755)在范陽起兵反叛,次年攻破長安的東路,要塞潼關(guān),直逼京城,玄宗倉皇西走,逃竄巴蜀。從“浴酒發(fā)春”到“舞破潼關(guān)”,這是多么翻天覆地的巨變,中間有著多少起伏曲折,然而,作者有選擇地借用典故,將復(fù)雜的重大歷史事件寫得清清楚楚,有條不紊,既精煉而又形象,既簡明而又曲折,作者手中之筆,真有舉重若輕的作用。
過片以“馬嵬西去路”一句,虛寫或帶過了楊貴妃之死,只是點出了她被縊和埋葬的地點馬嵬驛,十分簡約而明了。以下落實到玄宗的悲傷悼念,《長恨歌》有“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等描寫,極為細膩;此詞則云“愁來無會處,但淚滿關(guān)山”,轉(zhuǎn)作簡勁,是師其意不師其辭。據(jù)《楊太真外傳》:至德二年(757)收復(fù)長安,玄宗從成都回來,密令中官將楊貴妃遺體“潛移葬之他所。妃之初瘞,以紫褥裹之。及移葬,肌膚已消釋矣,胸前猶有錦香囊在焉。中官葬畢以獻,上皇置之懷袖。又令畫工寫妃形于別殿,朝夕視之而欷歔焉?!庇?,“妃子死日,馬嵬媼得錦袎襪一只,相傳過客一玩百錢,前后獲錢無數(shù)?!惫试疲骸百囉凶夏襾磉M,錦襪傳看?!薄百囉小倍?,辭若慰藉,實有深悲,故緊接以“嘆”字領(lǐng)起“玉笛聲沉,樓頭月下;金釵信杳,天上人間”。玄宗素善吹笛,據(jù)《楊太真外傳》說:玄宗回長安后,“夜闌,登勤政樓,憑欄南望,煙月滿目”,與楊貴妃的侍者紅桃歌貴妃所作的《涼州詞》,“上親御玉笛,為之倚曲,曲罷相視,無不掩泣”。在無窮無盡的思念之中,玄宗命方士到海上仙山去尋找楊貴妃的魂魄和他們當初定情時的“金釵鈿合”,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傳說,都在“虛無縹緲”之中,天上人間,終難相會,只落得“此恨綿綿無絕期”(事見《長恨歌》和《長恨歌傳》)。到此,一片凄涼悲痛之意,充溢字里行間?!八床反松荨?李商隱詩),當初極度的聲色之樂,恍如昨日之夢,到哪里尋覓?而昏庸誤國的慘痛,已經(jīng)鑄成了眼前的嚴酷事實,真是追悔莫及了!這里,作者寄慨遙深,對“安史之亂”的歷史經(jīng)驗作了高度的概括和總結(jié)。
在詩詞中,大量使用典故和前人詩句,即很可能造成堆垛和“掉書袋”的毛病,但是我們讀此詞時,卻并沒有這種“獺祭魚”式的感覺,而只覺得一氣流轉(zhuǎn),渾然天成。它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以李、楊關(guān)系為一條線索,將有關(guān)的典故、詩句認真剪裁,次第貫穿起來,顯得井然有序,不枝不蔓。另外在詞句的銜接上,用了一些領(lǐng)字和虛詞,使得轉(zhuǎn)接自然,天衣無縫。這樣,就把用典與抒情融為一片,絲毫不露雕琢的痕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末尾歸結(jié)到“幾度秋風(fēng)渭水,落葉長安”,掃空前事,與篇首“風(fēng)流夢”遙遙呼應(yīng),大有物是人非,千古如斯的迷惘與感慨。這兩句本出賈島《憶江上吳處士》“秋風(fēng)生渭水,落葉滿長安”,與玄宗、楊妃故事了無關(guān)涉,但詞中用作結(jié)尾,以景結(jié)情,卻增添了許多蕭瑟凄涼之意,造成一種深遠迷茫的境界,將玄宗重色誤國的哀痛與宇宙人世的變遷結(jié)合起來,感喟最為深沉,可稱創(chuàng)用。這首詞稱之“絕唱”,或許有些過譽,但為游人一時傳誦,卻是頗有緣由的。
上一篇:《周之琦·青衫濕遍》原文賞析
下一篇:《黃永·風(fēng)流子》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