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陛云·浣溪沙》原文賞析
憶苕溪舊游
一
數點蘋花映釣磯。 幾彎桑徑隱柴扉。 溪中云影逐帆飛。
秋水黃欹漁籪竹,朝陽紅曬舵樓衣。鄉園風物總依依。
二
薄晚輕舟任所之。沿流村屋上燈遲。歸鴉占盡綠楊枝。
芳草久荒高士宅,殘花猶發女郎祠。夕陽吟望自移時。
苕溪位于浙江省北部,有東西兩溪,莫干山居中為分水嶺。兩水北行至湖州市合流入太湖。這一帶山明水秀,蘆葦夾岸,魚蝦成群,稻米飄香,是不可多得的游覽勝地和生活樂園。古代作為游賞風景區的苕溪,指流經吳興縣的西苕溪而言; 東苕溪位于杭嘉湖平原西緣,溪水流經的德清縣,就是俞陛云的家鄉,他三十歲科舉及第出仕以前,長期學習生活在苕溪兩岸的這片土地上。
《浣溪沙》共三首,總題“憶苕溪舊游”,為詞人追懷舊游之地的一組作品。同是懷念故鄉的風物人情,三首詞各有其側重。第一首主要表現昔年鄉居出游時對故園豐收景象的不勝欣喜。詞曰: “偃月橋西曲港通,貪看山色屢支篷。輕衫涼約野塘風。菜隴割苗環稚子,蔗田舞杖醉村翁。近鄉人語樂年豐”。第二首是沿途飽覽隨意剪輯的幾個鏡頭,表現作者對家鄉的山水由衷的稱賞和熱愛。第三首則是一番巡禮之后,陶醉于鄉園秀色,在與仕途人生的鮮明對比中,發出“歸歟”之嘆。本書選析這組詞的后兩首。
先讀前一首。下片歇拍“鄉園風物總依依”是這一首的綱領。一組三首之中,以此篇景物描寫最為集中。“依依”留戀,不忍分離,表現對故園風光的激賞,構成作品的感情基調。上片三句,敘寫具有鮮明故鄉特色的三個景觀。“數點蘋花映釣磯”是岸邊景象。溪流清碧, 蘋花數點,呈現出鄉間特有的野趣。“釣磯”,是岸邊枕著清流可供垂釣的石頭。初秋里, 在蘋花映襯的石上, 向中流悠悠地拋出釣絲,該是鄉居生活中最愜心之事。作者乘舟游賞,剪景入詞,起筆即書垂釣,可見此亦為苕溪游賞樂事之首。而清流垂綸,又與隱居生活一線相牽,為第三首作一伏筆。次句“幾彎桑徑隱柴扉”,寫苕溪岸邊的村落人家。浙江北部、江蘇東南部以太湖為中心的一帶地區,是重要的蠶桑產地。村前屋后,或單株獨樹,或成片成林,桑枝挺拔,桑葉疊翠,蓊蓊郁郁,農家的柴扉茅舍,就隱沒在這厚厚實實、密密層層的綠云之中,只有那曲折蜿蜒通向溪邊的桑林小道,和絲絲裊裊飄散在樹尖的炊煙,向舟中游人報告農家生活的信息。“幾彎”,是彎而又彎,不知幾曲,這是作者平常鄉間行走時獲得的真切感受;柴扉,則是眼中隱約所見。下一“隱”字,以稱賞的口吻,傳達田園居處特有的幽靜平和氣氛。第三句“溪中云影逐帆飛”,是描畫一幅神奇生動的水上美景:清碧的溪流逶迤曲折地流向遠處,兩岸的青山和桑田更把溪水渲染成一片深綠,點綴在這深綠之上的,是片片白帆,伴隨著船帆飛馳的,還有水面上的云影。云影隨帆,帆伴云影,帆和云影都人格化了,大自然本來就充滿蓬勃的生機。苕溪逶迤,碧空萬里,天光水色,輝映成趣,真是有說不盡的詩情畫意。
下闋稍稍偏重民俗風情的勾勒。過片,“秋水黃欹漁籪竹”,截取水鄉人民一個日常生活小景。漁籪,是竹枝編成的柵欄狀的漁具,用來阻擋魚蝦螃蟹等。在不同季節,籪的編制方式和作用也不同。秋天是捕蟹旺季,此時,水碧籪黃,竹柵張設得最多。作者從小長在苕溪,深知欹籪捕蟹的特別情趣,故而攝下了這一地方風味極濃的特寫鏡頭。次句“朝陽紅曬舵樓衣”,著意從靜美中追求別一種詩意:清晨,船兒靜靜地泊在岸邊,朝陽升起,紅光映照在水上,照在舵樓晾出的衣物上。畫面蒙上一層桔紅的輕紗,氣氛顯得靜謐而安詳,仿佛是一個美麗溫馨的夢境。此情此境,真是連讀者也要忘情和陶醉了。作者至此收束全篇,總括一句,表現對故鄉平和自然淳樸生活的強烈依戀: “鄉園風物總依依”。“依依”二字,既為貫穿于上文景物敘寫的感情線索,于詞尾點出,又構成作者對一系列鄉園風物巡游觀覽之后的感情高潮。這是作者追憶這次苕溪蕩舟經歷時,充溢胸中的全部激情最為貼切的表述。
這首小詞,寫景跨度廣闊,方位多變,節令特色亦十分鮮明,苕溪之山水風光、民俗風情,歷歷在目。行文移步換景,條理明晰。“依依”深情如血脈流注,通貫全詞。
后一首,緊承前篇意緒,同時表現作者內心的沉思。起調“薄晚輕舟任所之”,“薄晚”點明時間。“薄”是近的意思,時已向晚,夕陽下山,暮色昏沉。“任所之”是不用槳棹,讓小船任意飄流。經過一整天的飽覽賞玩,作者那種小舟初發時“貪看山色屢支篷”的游興,已為怡然陶然的滿足心理所取代,眼看暮靄沉沉,干脆丟開船槳,讓小船隨著溪流任意飄行,自己時倚時臥,目光瞥過岸邊,村落、垂楊便交替地轉到他的面前,又緩緩地退入身后。“沿流村屋上燈遲”,是作者于夜色漸濃時感知的第一個印象。村落臨河,是江南水鄉的特色,而“沿流”又有一路行來之意,說明所見村莊不止一處。“村屋上燈”,則辛勞一天的鄉親已經歸來。“遲”不僅指見燈之晚,還有逐漸、慢慢的意思。鄉村野地里,自不比都市的店鋪林立,彩燈早懸,晝夜相接,而是星星燈火,遠遠近近,斷斷續續,給人以一種由零散而來的“遲”的感覺。此刻詞人的心境由怡悅轉入沉靜,從字里行間,讀者漸可省察到他思索的蹤跡。“歸鴉占盡綠楊枝”,是作者舟中所見的一個場面。句首明揭“歸”字,是全篇文眼。“占盡”,見歸巢之鳥眾多。鴉之所棲,當不止綠楊一樹,作者簡選物之尤美者著筆,不無稱羨之意。蘇軾有詩:“孤云落日西南望,常羨歸鴉自識村” (《詹守攜酒見過,用前韻作詩,聊復和之》),企羨歸鴉,乃東坡婉訴思歸之念。聯系上文“鄉園風物總依依”句,亦見此詞作者以綠楊暗喻鄉園,歸鴉占盡綠楊,而自己羈留異地,對照之中,曲露思歸心跡。
下闋繼續用婉曲之筆抒寫歸思,只從景物描述中表現情緒,給人以深沉的感覺。“芳草久荒高士宅,殘花猶發女郎祠。夕陽吟望自移時”,高士宅、女郎祠的光景皆為想象。前者為隱士之宅,后者不詳所指。芳草殘花,見出高潔,“荒” “殘”二字,又見破敗零落。昔日的高士之宅而今已淹沒于荒煙蔓草; 女郎祠邊,繁花唯剩殘枝。此種景象,與“歸鴉占盡綠楊枝”棲宿安穩氣氛恰成對比,令人悵然嘆息。“夕陽嘆望自移時”一句,顯出思考的深沉。杜甫《秋興八首》之八:“白頭吟望苦低垂”。仇注:此章“溯舊游而嘆衰老也”。俞詞化用杜意。“夕陽”是吟望的時間,“吟”是沉吟、思索;“移時”,示瞻望沉思之良久。“自”字表明,他對時間的迅速流逝竟未覺察。作者此刻遙想故園荒殘景象,為了說明什么呢? 讀陶淵明《歸去來辭》 ,有“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句,與小詞的高士宅芳草久荒、女郎祠殘花猶發為同一機杼。陶令當年認為“饑凍雖切,違己交病”,于是載欣載奔地歸隱田園了。他歸返家園后,“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 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 (《歸去來兮辭》),是何等地痛快而自在。這種和諧愉悅的境界,不能不令千載以下的俞陛云向慕不已。他佇立移時,默念何年何日,才能回到故鄉,寄情山水,消憂琴書,樂天知命地終此一生呢?
這首小詞以抒感為主。但一路寫來,仍是游賞經歷,不離標題“憶舊游”三字,但與上首取景角度有異。小詞首先規定黃昏這個特定時間,由上闋“村屋上燈”,“歸鴉棲止”兩個場景,從人、物兩方面表現歸宿的客觀必然性,從中引發作者對自己未來去從的深思。下闋的對句,想到故園久已荒蕪,歸隱之事刻不容緩,表意當屬直接了當,但行文卻含蓄深婉,優游不迫。末句吟望移時,也只是沉吟思索,決不輕躁直露。昔人有云:“含蓄無窮,詞之要訣。含蓄者,意不淺露,語不窮盡。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 (沈祥龍《論詞隨筆》)這篇小詞便已達到這一藝術境界。
上一篇:《王士禎·浣溪沙》原文賞析
下一篇:《王國維·浣溪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