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崧·齊天樂》原文賞析
遼后妝樓
洗妝樓下傷情路,西風又吹人到。一綹山鬟,半梳苔發,想象新興鬧掃。塔鈴聲悄。說不盡當年、月明花曉。人在天邊,軸簾遙閃茜釵小。
如今頓成往事,回心深院里,也長秋草。上苑云房,官家水殿,慣是蕭娘易老。紅顏懊惱。與建業蕭家,一般殘照。惹甚閑愁?且歸斟翠醥。
清初陽羨派的領袖人物陳維崧于各體皆有佳制,風格以雄放為主,兼有婉麗閑雅之作。此詞剛柔相濟,在迦陵詞中別具風姿。
詞中寫作者游賞“遼后妝樓”所引起的情思。遼后,指遼朝道宗宣懿蕭皇后,她是遼代多才多藝的女作家,《遼史·后妃傳》稱其“姿容冠絕,工詩善談論,自制歌詞,尤善琵琶”。曾因諫獵秋山被疏,作《回心院》詞十首,抒發幽怨悵惘之情。后被人誣陷,含冤而死。據清高士奇《金鰲退食筆記》載,妝樓在宮禁太液池中瓊華島上:“從承光殿北度石梁至島,其巔右殿榜曰‘廣寒之殿’,相傳本遼后梳妝樓,歷金元明皆有宮殿,為游觀之地。”此樓早已傾圮無存。
上片想象遼后當年在妝樓的生活情景。發端二句敘事,一起便見所詠之意。“洗妝樓”點出游賞之地,“西風”點明游賞之時。“又吹人到”,賦西風以主體生命,好象游人是被有情的秋風“吹”來的。這樣寫,不僅富于情趣,而且“西風”與“傷情路”的意象組合,為全詞烘染出一派蒼涼的氣氛。起拍即切入詞題,以下便馳騁想象,將一幅歷史畫面展現在讀者眼前。“一綹山鬟”,形容遠山如翠縷鬟髻;“半梳苔發”,謂蒼蒼青苔如亂發蓬松。說“山”如美女云鬟“一綹”,“苔”似佳人鬢發“半梳”,屬對工整,意象疊加,境界優美。寫山、寫苔,都是為了寫人。而山與苔,都無不帶有妝樓女主人的風采。這既是寫眼前所見,又是為了襯映昔日遼后“新興鬧掃”的盛妝。“鬧掃”,是古代宮中的一種發式,形如旋風散髻,極為風流華美。不寫遼后傾國姿容,只略點趨時之“鬧掃”發型,以一當十,其風度韻致可以想見。“新興鬧掃”上承“山鬟”、“苔發”,意象同類,時間的跳躍并不妨礙內在結構的緊密相連。以上幾句觸發于視覺,然后展開想象,重在寫遼后風姿;以下“塔鈴聲悄。說不盡當年、月明花曉”三句,訴諸聽覺,言當年遼后在妝樓的生活十分美好,如今人去樓空,只有塔鈴在秋風中悄聲細語地訴說著那遙遠的往事。“月明花曉”寫出往昔妝樓環境的明潔優美,并誘發讀者進一步想象那位皇后兼才女當年的歡樂。上文寫作者見遠山青苔、聞妝樓塔鈴而引起緬想,以今之見聞為媒介引出昔日情事,歇拍再補寫“人在天邊,軸簾遙閃茜釵小”兩句,仿佛增入一個特寫鏡頭,使妝樓女主人的形象更加鮮明。“天邊”,喻在皇帝身邊,暗示其皇后身份,也寫出妝樓即“廣寒之殿”的高潔,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即。“軸簾”,即卷簾。“茜釵”,絳色的釵,寫遼后的頭飾。“茜釵”上承“鬧掃”,“遙閃”與“天邊”相應,使人想到往日“月明花曉”之時,遼后出入妝樓,或月下對酒,或花前吟詩,真是“說不盡當年”的風流余韻!
換頭“如今頓成往事”束上啟下,隨即以“回心深院里,也長秋草”將思緒拉回到現實中來。意謂昔日的遼后妝樓,現今透出一片衰颯氣氛。“秋草”,上應開端“西風”句。“回心院”,借指遼后妝樓所在的院落。《新唐書·王皇后傳》載,高宗王皇后得罪被囚至別所,一日,高宗惻然傷之,前往探視,王皇后曰:“陛下幸念疇日,使妾死更生,復見日月,乞署此為‘回心院’。”詞中用這一典故,既因遼后與高宗王皇后命運相似,又切遼后曾因作《回心院》詞而受誣。曰“回心深院里,也長秋草”,不僅是為了渲染節候,更重要的是為了表達自己面對此情此景而產生的復雜心理感受,故而涵納著豐富的內容。遼后的命運給我們以怎樣的啟示?妝樓的今昔又告訴了我們什么?以下六句一氣貫注,是作者透過歷史的煙霧所進行的反思。因遼后妝樓在宮苑中瓊華島上,故稱“上苑云房,官家水殿”。“蕭娘”,即蕭皇后。蕭氏姿容美麗,能歌善舞,文采斐然,被道宗譽為女中才子,當年曾倍受寵愛。然而,曾幾何時,先被疏,后遇害,即使高貴如皇后,也免不了紅顏易老、榮華如煙!對蕭娘個人不幸的詠嘆,實際透露出作者對舊時代眾多女性命運的同情。不僅如此,在封建時代,一個皇后的榮枯,有時也會折射出一個政權盛衰的影子。事實上,蕭皇后被害后三四十年,遼朝即告覆亡。于此,作者進一步推開思路,將富有象征意蘊的遼后妝樓衰敗的畫面與歷史上的南朝蕭梁政權的興廢聯系在一起。蕭梁都建業(今南京市),故稱“建業蕭家”。雖只提蕭梁,卻涵蓋了南朝宋、齊、陳諸代。這些小朝廷皆因不修內政而如曇花一現,很快便被歷史無情地拋棄。“一般殘照”,正說明遼朝同歷史上那些短命王朝有同樣無可挽回的衰亡命運。高貴的皇后,盛極一時的王朝,推而廣之,煊赫塵世的榮華富貴,一概逃脫不了枯萎的歸宿。至此,吊古傷時,感喟歷史的思緒已達到深沉幽邃之極處。結拍束斂筆鋒,以“惹甚閑愁,且歸斟翠醥”收煞全篇。“翠醥”,綠色清酒。“歸斟”與“人到”遙相呼應。煞拍貌似自我解嘲,實如陳廷焯所云:“結二語以離為合,妙甚。”(《詞則·大雅集》卷五)
此詞寫遼后妝樓,發傷古之幽思,抒現實之感慨,今昔交叉,意象重疊,疏宕中郁結多重憂思。后段文字更是壯浪縱恣,境界蒼茫,內涵極為豐富。陳維崧出生于講究氣節的文學世家,入清后長期仕途失意,游食四方。在這首懷古題材的詞篇中,大約也溶入了作者的家國、身世之感吧!
上一篇:《黨懷英·鷓鴣天》原文賞析
下一篇:《曹雪芹·臨江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