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原文與翻譯、賞析
[唐] 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②,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飐芙蓉水③,密雨斜侵薜荔墻④。
嶺樹重遮千里目⑤,江流曲似九回腸⑥。
共來百越文身地⑦,猶自音書滯一鄉⑧。
〔注釋〕
①本篇選自柳宗元《柳河東集》。是柳宗元在柳州(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刺史任上,寫給四州刺史的詩。漳,漳州(今福建龍溪縣一帶)刺史韓泰;汀,汀州(今福建長汀縣一帶)刺史韓曄;封,封州(今廣東封川縣一帶)刺史陳諫;連,連州(今廣東連縣一帶)刺史劉禹錫。②城,指柳州城。接,目接,即“看到”的意思。大荒,廣闊的荒僻地區。③驚風,狂風。飐(zhan展),吹動。④薜荔(bi li閉力)墻,爬滿薜荔的墻。薜荔,一種常綠蔓生植物,可以緣壁而生。⑤重遮,層層遮蔽。千里目,遠眺的視線。⑥江,指柳州城外的柳江。九回腸,屈曲很多的愁腸,比喻愁思百結。⑦百越文身地,指作者及四州刺史所在的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百越,南方少數民族的總稱。文身,在身上刺花紋圖案,是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風習。⑧猶自,仍然是。滯,不流通,阻隔。
〔分析〕
歌德曾說:“他們(指中國詩人)還有一個特點,人和大自然是生活中在一起的?!?《歌德談話錄》)中國古典詩歌確實常常離不開自然景物,但如細加辨析,我們又可以發現古典詩歌中又較少單純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而更多的是將景物描寫作為一種手段,而實有所寄寓,所謂“詩三百篇,鳥獸草木,各有所托”即是此意。如《燕燕》之“燕燕于飛,差池其羽”,寫燕兒雙飛,自由自在,實是在襯托其時離別之人,身不由己,依依難舍;《黍離》之“彼黍離離,彼稷之苗”,“彼黍離離,彼稷之穗”,“彼黍離離,彼稷之實”,黍稷由“苗”而“穗”而“實”,則旅途的長遠辛勞,心情的郁悶煩躁,就已盡在不言之中了。唐詩的寫景寓意,更是成就卓著,妙思佳句,俯拾即是。如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樓》共八句,中四句都是寫景,但詩人憂讒畏饑的無限愁緒,卻已強烈地滲透于字里行間。
柳宗元此詩作于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秋,是他因參加政治革新而遭貶謫的第十個年頭。這年春天,他雖然奉詔回京,但旋又被排斥去更僻遠的柳州。如今獨立柳州城樓,面對一片“大荒”不毛之地,懷念十年來遭遇相同,這次又同時分別被斥逐去漳州、汀州、封州和連州的諸友,怎叫他不感慨萬千,心潮如涌呢?“海天愁思正茫?!币痪?,正是極概括地寫出了他其時其地的悲憤之情。然而詩人并沒有讓自己的悲憤直瀉無余,而是將筆觸轉向了眼前的景物,一場急風暴雨中的景色,水池中的芙蓉,城墻上的薜荔,都在遭受著“驚風”“密雨”的摧殘。這,自然是眼前實景,但詩人從眾多的景物中特意拈出“芙蓉”、“薜荔”這兩種《楚辭》中經常用以象征人格美好和芳潔的植物,其用意顯然就不是一般的寫景了。這不正是為政治革新而獻身的詩人和他的戰友們倍遭摧殘的象征?“驚風”“密雨”不正隱隱暗喻著當時惡劣的政治氣候給予他們的打擊? 細心的詩論家早已敏感到其間的寓意,朱三錫即指出“驚風、密雨,有寓無端被讒斥逐驚懷之意,又寓風雨蕭條、觸景感懷之意”(《東嵒草堂評訂唐詩鼓吹》);俞陛云在《詩境淺說》中也說“以風雨喻讒人之高張,以薜荔芙蓉喻賢人之擯斥,猶《楚辭》蘭蕙喻君子,以雷雨喻摧殘”。應該說,詩人在景物中的寓意,讀者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但對其“寄慨遙深”這一點則是不會有偏誤的。詩接著兩句,嶺樹茂密,遮掩望眼;江流曲折,宛如愁腸,是寫遠景,雖不及前兩句“寓意”深刻,但也生動地寫出了身如囚拘,懷念戰友而不得相見的痛苦不堪的心情,從而引出最后共來邊荒而猶音訊難通的感傷。
柳宗元這首詩并沒有直接抨擊時政,宣瀉悲憤,但由于景物描寫中蘊含著深刻的寓意,故字里行間響徹著批判現實的激憤之音。“唐人寫景,俱非無意,讀詩者不可不細心體會也”(朱三錫語,同上)。
〔評說〕
查慎行《初白庵詩評》“起勢極高,與少陵‘花近高樓’兩句同一手法?!?/p>
翁方綱《唐七律詩鈔》:“聲調足,色澤高,直欲奪少陵之席?!?
上一篇:詩詞·散曲《登快閣》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登樓賦》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