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慎行·金縷曲》原文賞析
客窗初夏觸景思鄉
地盡天連蜀。聽啼鵑、幾聲催放,四山躑躅。看到此花人情倦,翻愛陰陰夏木。來掩映、隔窗棋局。翠葉枝頭紅相亞,盡殷鮮不受蜂須觸。一顆顆,荊桃熟。
露梢添引光如沐。只從它、出階成筍,出墻成竹。游子新來田園夢,長繞采桑鄰曲。鎮邂逅、村妝不俗。插鬢野芳風吹墮,乍歸來微雨鳩鳴屋。裙共草,一般綠。
此詞寫離愁鄉思,作于康熙二十一年(1683)三、四月間。是時,持續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剛平定不久,投筆從戎的作者入邑人貴州巡撫楊雍建幕三年后,一囊一劍,“萬里歸裝待發”,正迫切希望重見海寧山水與日夜思念的親朋故舊。
按詞譜,此調屬單起,一般應開門見山,籠罩全篇。作者一出手便自不凡。“地盡天連蜀”,起句視野開闊,蒼莽雄渾,足以引領全篇。曰“地盡”,寫貴陽地處僻遠; 曰“連蜀”,謂貴州區域深廣。作者大筆如椽,揮落空間,先就造成故鄉海寧與邊陲云貴相距萬里之遙這一地理環境上的巨大落差,為下文思鄉之情的抒寫鋪墊蓄勢。其下“聽啼鵑”五句扣題搭額,從正面實寫“觸景思鄉”,托物言情。“啼鵑”即杜鵑,亦作子規,別名杜宇。“躑躅”即山躑躅,猶杜鵑花,別稱紅躑躅、山石榴,又名映山紅。花時滿山遍野,云蒸霞蔚,尤以云貴四川為盛。而由于“望帝”的傳說,此花此鳥歷來又與思鄉哀怨之情結下了不解之緣。據《太平御覽》卷一六六引楊雄《蜀王本紀》:“蜀有王曰杜宇……號曰望帝,移居郫邑。”又引《十三州志》:“望帝使鱉冷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國禪鱉冷,號曰開明,遂自亡去,化為子規。”春暮則鳴,啼聲凄絕,如喚“子歸”,蜀人憐之。李白有《宣城見杜鵑花》詩:“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一叫一回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此時有家歸未得的詞人,“看到此花人情倦”,萌動鄉思,歸心似箭。故而同是紅色花果,他便不喜杜鵑,“翻愛”櫻桃。據《爾雅》:“楔,荊桃也。”孫炎注:“即今櫻桃也。”《禮記·月令》:“仲夏之月 (夏歷四月) ,天子乃以雛嘗黍羞,以含桃先薦寢廟。”鄭注:“含桃,今之櫻桃也。”又,《太平御覽》卷九六九引傅咸《粘蟬賦序》云:“櫻桃為樹則多蔭,為果則先熟,故種之于廳事前,以盛暑逍遙其下。”而“隔窗棋局”句亦並非虛設泛寫。“長日惟消棋局”,這既是作者“倦”於作客的反映,亦是他知弈善弈的一個證明。圍棋在我國歷史悠久,有清一代的文人學土如錢謙益、吳偉業、趙執信、彭孫遹、杭世駿、袁枚、張問陶等,均嗜好博弈。初白亦然,其《餞別繆湘芷》詩云:“擘紙聯吟豪斗健,圍棋賭酒怯饒先。”自注:“時與匠門(張大受)對局賭酒,互有勝負。”而一代國手范西屏、施襄夏,則正是作者的后輩同鄉。“翠葉枝頭紅相亞”下四句,敷言夏景,續寫櫻桃,以花紅果熟暗寓事畢當歸,以所愛之物反襯所倦之情,筆墨所至,仍圍繞“觸景思鄉”四字。過拍“一顆顆,荊桃熟”,具體由物候交待了節令: 時當在三月尾、四月頭也。
換頭“露梢添引光如沐”三句亦寫景,然所寫已非眼前景,乃回顧想象相隔萬里之遙的江南家園風景。從反面落筆敘寫鄉思離愁,一近一遠,一虛一實,虛實相間,以虛襯實,愈見其筆勢輕靈矯健而意脈仍自相連不斷。“游子新來田園夢”二句,植根上片“聽啼鵑”,“看躑躅”。由聞及見,由見及思,復由思入夢,行文脈絡清晰可循,其抒寫之情由此如在地螺旋,“愈拶愈緊,愈轉愈深”。“鎮邂逅”下五句,筆墨如畫,意境優美,神韻悠然,耐人尋味。煙雨迷蒙,鳩鳴茅屋,采桑人歸,插鬢花落,裙草共綠,這一切陡然出現在苦苦思歸的客子面前,怎能不激起其內心的巨大波瀾?這一令人魂銷心醉的美妙幻景的描繪編織,明顯地加重了全詞鄉思離愁的濃郁氣氛,從而化實為虛,虛實互融,達到了夢幻與真實融合為一體的高超的藝術境界。
作者的這一藝術手法與杜牧《南陵道中》一詩所寫: “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俞陛云《詩境淺說續編》評說此詩云:“《南陵道中》后二句尤神韻悠然。意謂客懷孤寂之時,彼美誰家,江樓獨倚,因紅袖之當前,憶綠窗之人遠,遂引起鄉愁。云鬟玉臂,遙念伊人,客心更無以自聊矣。”稍有不同者,一為所見,一為所夢;一為紅袖,一為綠裙; 一憑樓獨眺,一采桑乍歸耳。據初白《先室陸孺人行略》: “己未夏,同邑楊以齋出撫貴陽,余慨然發從游之志。是時,疆場未靖,豺虎塞涂,戚黨交好,多來阻行,余故因循久之。孺人初亦以浪游為戒,既而獨立勸駕曰:‘丈夫年方壯,不于此時審出處,寧能老死牖下耶?且所以躊躇者,非以家貧子幼故耶?君第行,勿以為慮。’余感其語,遂決策遠行。”(《敬業堂文集》卷下)可見,陸氏深明大義,非同凡俗。作者所以能匹馬躬履戎行,毅然以一介書生從軍入幕,直接參與討伐吳三桂余部的戰爭,與這位賢夫人的全力支持大有關系。詞的歇拍“裙共草,一般綠”,正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睽別三載的妻子的深切思念和懷戀之情。這種情思寄托,通過中間媒介——“村妝不俗”的采桑姑而傳達,景語含情,使人產生由此及彼的聯想,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統觀全詞,語言本色,結構精巧,色彩絢麗,意味深長,吟誦時誠有“好詩不厭百回讀”之感、
上一篇:《顧貞觀·金縷曲》原文賞析
下一篇:《汪灝·金縷曲》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