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復庵記
顧炎武
舊中涓范君養(yǎng)民(1),以崇禎十七年夏(2),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3)。數(shù)年,始克結(jié)廬于西峰之左(4),名曰復庵。華下之賢士大夫多與之游; 環(huán)山之人皆信而禮之(5)。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6)。幼而讀書,好《楚辭》;諸子及經(jīng)史多所涉獵(7)。為東宮伴讀(8)。方李自成之挾東宮二王以出也(9),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棄其家走之關(guān)中(10),將盡厥職焉(11)。乃東宮不知所之,而范君為黃冠矣。
太華之山(12),懸崖之巔,有松可蔭,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稅于官,不隸于宮觀之籍(13)。華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創(chuàng)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東向以迎日出。
余嘗一宿其庵。開戶而望,大河之東(14),雷首之山(15)蒼然突兀(16),伯夷叔齊之所采薇而餓者,若揖讓乎其間(17),固范君之所慕而為之者也。自是而東,則汾之一曲(18),綿上之山出沒于云煙之表(19),如將見之; 介之推之從晉公子,既反國而隱焉(20),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21)。又自是而東,太行、碣石之間(22),宮闕(23)山陵(24)之所在,去之茫茫(25),而極望之不可見矣,相與泫然(26)!
作此記,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無忘范君之志也。
〔注釋〕(1)舊: 指明朝。中涓: 內(nèi)侍太監(jiān)。范養(yǎng)民: 為明朝太監(jiān)。(2)以: 在。崇禎: 明思宗年號。崇禎十七年: 公元1644年。(3)京師: 京城。這里指明都北京。華山: 在今陜西省華陰縣境內(nèi)。黃冠:道士。(4)克: 能。(5)禮: 此作動詞用,尊敬。(6)方士: 有方術(shù)的人。(7)涉獵: 泛泛讀書。(8)東宮: 指太子。伴讀: 陪伴太子讀書。(9)東宮二王: 指思宗太子朱慈烺和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10)走: 速行。之: 往。關(guān)中: 指今陜西省。(11)厥: 他的。(12)太華之山: 華山。(13)隸: 屬。宮觀: 道士廟。籍: 登記簿。(14)大河:黃河。(15)雷首之山: 首陽山,在今山西省永濟縣南。(16)蒼然: 深青色。(17)揖讓: 拱手為禮。(18)汾之一曲:汾河的一個曲折處。汾河,在今山西省內(nèi)。(19)綿上之山: 介山,在今山西省介休縣。(20)反: 同“返” 。隱: 居。(21)不遂: 沒有成功。(22)太行、碣石之間: 指北京。北京在太行山之東,碣石山之西。(23)宮闕: 皇宮。(24)山陵: 帝王的陵墓。(25)去: 離開。(26)泫(xuan )然: 流淚的樣子。
〔鑒賞〕據(jù)清人張穆的《顧亭林先生年譜》載,此文作于康熙二年(1663 )顧炎武五十一歲時,距明亡已經(jīng)十九年了。這一年,作者初歷西北,登覽了著名的西岳華山。這次游歷,就住在這所復庵里。
復庵是明朝太監(jiān)范養(yǎng)民于明亡后隱居華山的居所。這時,范氏已不在人世。作者借對范養(yǎng)民其人的生平事跡和復庵的記敘,抒發(fā)了自己對于明室的懷念和哀痛。
全文四段: 第一段著重寫復庵的主人范養(yǎng)民; 第二段寫復庵的環(huán)境和特點;第三段寫作者游歷的觀感; 第四段結(jié)尾,說出作者為文的目的。層次分明,結(jié)構(gòu)謹嚴。
李自成的起義軍敗撤時,把太子慈烺和定王慈炯、永王慈炤挾持出北京,范養(yǎng)民出于對明王朝的忠誠尾隨至陜西。在未找到東宮和二王的下落的情況下出家做了黃冠道士,并創(chuàng)建了這座“復庵”,從此隱居下來。文章的第一段以簡略的文筆記敘了這一過程。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作者對他的忠貞操守的贊揚。說他雖為“舊中涓” (過去的太監(jiān)),不惜“徒步入華山” ,終于“為黃冠” ,不愿出來再做事,因而獲得了人們的好感與尊敬。寥寥數(shù)筆,在客觀的敘事中見出褒揚。文章的起始,需要明快簡括而忌拖沓。至于范養(yǎng)民其人,其實還應該有許多需要向讀者交代的事,在敘完他的突出事跡以后,作者才用倒敘的方式補充說:他原非方士者流,是因為自幼讀書才懂得了做人的大道理。這是說他之所以講求節(jié)操的原因。他陪伴東宮太子讀書,在太子和二王被挾持而去的時候,棄家出走,尾隨至關(guān)中尋訪,是為了盡他的本職,后來才不得已而做道士的。后面的這些敘述,是對前面“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一句的詳細交代,使我們更深一步地了解范氏,同時也就說出了“華下之賢士大夫多與之游; 環(huán)山之人皆信而禮之”的原因。實際上,還以未寫出的筆墨說出了作者寫這篇《復庵記》的動機。
第二段,作者寫復庵所在的華山一帶自然環(huán)境。“太華之山,懸崖之巔,有松可蔭,有地可蔬,有泉可汲”,通過對山川形勝的描寫抒發(fā)了作者的無比向往和贊頌之情。文章特別點出“不稅于官,不隸于宮觀之籍”,是欲強調(diào)此地為清人王化不及之地。范養(yǎng)民隱居于此,正適合他的遺民身分。這一段,作者略寫,因為作者的重點不在寫景。其中,三個“有……可……”的句式,既寫景,也表現(xiàn)了作者的贊賞,文字的簡練,很值得我們學習。
第三段,寫作者“一宿其庵”的具體觀感,但他僅僅擇取了“開戶而望”的角度來鋪展,不及其余,在寫景中又抒發(fā)了自己的強烈的懷念故國之情。寫法上,從觀覽者出發(fā),由近及遠,分三個層次展開。第一個層次,是近望近臨華山的“大河之東”、“雷首之山”,由此聯(lián)想到伯夷、叔齊在商亡后,恥食周粟而餓死于此的故事。第二個層次是略往遠望,看到“汾之一曲”和“綿上之山出沒于云煙之表”。因而聯(lián)想到春秋時介子推幫助晉公子重耳復國,功成不受賞而隱居于此的歷史。第三個層次是再往遠望,在“太行、碣石之間,宮闕山陵之所在……”故明的皇室宮苑、帝王的陵園,似乎歷歷在目。這里,說明了范養(yǎng)民在修建這座復庵時為什么選擇了這一朝向: “有屋三楹,東向以迎日出”。通過作者“開戶而望”的描寫,讀者才領(lǐng)會了結(jié)尾第四段中所說的“范氏之志”。同時從即景抒懷中,實際也表達出了作者自己的懷念故國的深情和效仿范養(yǎng)民不屈膝事清的決心。這種有選擇的,富有聯(lián)想的寫景是頗別致的。
聯(lián)系到顧炎武的詩文主張,聯(lián)系他所說的“無關(guān)于經(jīng)術(shù)政理之大則不作”的志向,這篇作品也是有為而發(fā)之作。范養(yǎng)民與他的復庵,和明代亡國的一段沉痛歷史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才激發(fā)起作者如此深沉而激動的心情,以故國之思念發(fā)而為此文,并且緊扣住這一主題。文章有記述,有抒情,記述和抒情又常常結(jié)合在一起。
文章的基本思想在于表達作者的亡國之痛和不屈于異族統(tǒng)治之情,這是應予肯定的,至于我們對明亡的歷史應如何總結(jié),對范養(yǎng)民其人應如何全面評價,則不在本文所要分析的范圍,這里就不予置論了。
上一篇:《古文·墨池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顧炎武·復庵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