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琬·破陣子》原文賞析
關(guān)山道中
拔地千盤深黑,插天一線青冥。行旅遠從魚貫入,樵牧深穿虎穴行。高高秋月明。半紫半紅山樹,如歌如哭泉聲。六月陰崖殘雪在,千騎宵征畫角清。丹青似李成。李營丘有《關(guān)山圖》
關(guān)山,又名小隴山。在陜西隴縣西,是隴山的一部分。山高且險,為陜甘間要隘。順治十一年(1654),作者自京官外補陜西,分巡隴右道僉事,得以行經(jīng)關(guān)山。他生長山東,避地江南,初次見到西北山川的雄險壯觀,目眩心掉,寫下了這闋名作。
“拔地”二句,以千鈞之力,刻畫關(guān)山之險。拔地而起,狀山勢之陡削。山勢既陡,必盤旋回繞乃可登。有關(guān)關(guān)山的記載說:“其山高峻,盤折而登,凡五十里,始至絕頂。”“千盤”,極形其高,用的是藝術(shù)上的夸張手法,寫出那拔地插天的氣勢,從而得到藝術(shù)的真實感。既高且陡,遮天蔽日,陽光照射不到,使人想起屈原《涉江》的“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深黑”比之“幽晦”,更令人強烈地感覺到身處重重疊疊的山峰壑谷之中,向前看去,無窮無盡的陰森晦暗,深不可測。而仰視呢,在兩側(cè)峻崖之間,只能看到一條窄窄的天空,“一線”,極形其窄。只用兩句便勾出了關(guān)山的形勢,攝出了關(guān)山的神理,與那種“森壁爭霞,孤峰限日”(吳均《與顧章書》),“左右青靄,表里紫霄”(鮑照《登大雷岸與妹書》)的南方清峭秀麗的山巒截然不同。這正是大西北的山,是不能移置他處的。
接下來以三句概括登山的過程。“行旅”句,是初入關(guān)山,行旅自然指作者一行,從“遠”字“入”字,可見他們遠自山外逶迤進入山口。“魚貫”,用《三國志·魏書·鄧艾傳》:“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說明道路的崎嶇偪仄,僅可容人,人們只能象魚群一樣成單行接續(xù)行進。“樵牧”句,是行至半山。深山方藏虎,“虎穴”,說明作者一行攀旋于“千盤深黑”之中,入山已深,同時也寫出樵夫牧人為了維持起碼的生存,不得不冒生命的危險。有路之處尚須魚貫攀緣,無路之處艱險可想,不但虎能傷人,那一重重懸崖峭壁,對人的威脅又何下于虎穴!這四句,把關(guān)山的險惡寫得淋漓盡致,讀來令人栗栗危懼,緊張得透不過氣。這時接以歇拍,便驟然急轉(zhuǎn)直下,境界全新,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
歇拍“高高”句,寫登上山頂。六月登山,必趁早涼,而登上山頂,已是明月高懸,用側(cè)筆補寫山的高峻,與起句“千盤”、“插天”相呼應。此際豁然開曠,一片空明朗徹,所有入山以來昏暗、迫隘、緊張、疲勞,一掃而空。縱目四望,全無障礙,為下片放筆暢書山頂?shù)囊娐劯惺茏鞒龅夭健3星皢⒑螅^接無痕。
下片就從這里展開。“山樹”是見。山上山下氣候懸殊,山下尚正青綠,山上已轉(zhuǎn)紅紫,暗點山之高寒。樹被紅葉,向光則紅,背光則紫,又是對月光下山樹極為形象而科學的描繪。“泉聲”是聞。隴山自古為通西域要道,無數(shù)詩人詞客曾寫下邊塞、行役的詩篇,感傷詠嘆。《讀史方輿紀要》說:“上有懸溜,吐于山中,匯為澄潭,名萬石漈。流溢散下,皆注于渭。”可見山顛多泉水。泉聲本來無所謂歌哭,這里“如歌如哭”,是因為勾起了作者的鄉(xiāng)愁。《秦州記》說:“隴山東西百八十里,登山巔東望秦川,四五百里,極目泯然。山東人行役升此而顧瞻者,莫不悲思。”古樂府《隴頭水》寫得更為哀傷:“隴頭流水,鳴聲嗚咽。遙望秦川,肝腸斷絕。”“隴頭流水,分離上下。念我行役,飄然曠野。登高遠望,涕零雙墮。”作者是個重感情戀鄉(xiāng)土的人,他在江南猶數(shù)有思家之作,如“杜鵑言語,枝頭教誨,道不如歸”(《眼兒媚》),“問余何日賦歸田,說道今年,又早明年。故園消息久茫然,春燕來前,秋雁來前”(《一剪梅》)等,何況今天到了“行役升此,莫不悲思”的隴坻!
“六月”句,再寫所見。六月盛暑,而陰崖尚有殘雪,可見山頂之高寒。或疑“六月”與秋令不合,不知立秋后即可稱秋,而立秋皆在六月。“千騎”句,再寫所聞。“畫角清”,說明有軍隊經(jīng)過。“角”,軍中以角聲麾進止,警昏曉,相當于現(xiàn)在的軍號。六月炎天,部隊曉宿晚行,夜行軍翻越關(guān)山,千騎之眾,寂靜無嘩,只聽見角聲傳來,山高氣寒,倍覺清越。
一結(jié)貌似超脫,仿佛從山外遙望關(guān)山。“丹青似李成”,照直說應是“似李成丹青”。李成,北宋著名畫家,以避地居青州營丘,世稱李營丘。最擅山水,前人評為古今第一。作者曾觀賞過李成所畫《關(guān)山圖》,現(xiàn)在身臨其境,恍如重展畫幅。這句可說是贊美關(guān)山,也可說是贊美李成。然而如果僅從字面上理解,那就太膚淺了,作者實際上是在自贊其詞。在他的筆下,關(guān)山的雄峻深險,如在目前,而且黑崖、青天、紅樹、殘雪、流泉,……本身就是一幅濃墨重彩的設(shè)色山水,又何遜于李成呢!
上一篇:《朱祖謀·石州慢》原文賞析
下一篇:《韓守益·蘇武慢》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