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梅曾亮·上某公書
久未肅啟 【1】, 歉然于中 【2】; 伏計盛暑就道 【3】, 明公高識遠度 【4】, 必能坦然; 惟順時節宣【5】, 加意衛攝為重【6】。天之成就偉人, 各有意度【7】, 如陸敬輿 【8】、李伯紀【9】諸公, 其困苦冤抑, 百倍于閭巷之小民【10】, 而天不為悔【11】, 以為成其名而增重【12】以天下后世之望者【13】, 與郭令公【14】、裴司空【15】之功成名立, 無以異也。太史公曰: 人能弘道【16】, 無如命何, 此猶有競心焉。若《淮南子》之言, 則進乎是矣, 其操之也若發機, 其縱之也若委衣 【17】, 此則命無如人何耳。不能默默,進其饜飫者【18】為【19】, 伏惟亮察不宣。
【注釋】
【1】 肅啟: 書信問候語, 猶言致禮。
【2】 歉然: 抱歉。
【3】 伏計:自想到。
【4】 高識遠度: 識度, 均指見解, 高識遠度指見識遠大, 高瞻遠矚。
【5】 順時節宣: 順時, 順依時令;節宣,謂養生之道, 勞逸有節,以宣節其氣。《左傳·昭公十年》“……聞之, 君子有四時, 朝以聽政, 晝以訪問, 夕以修令, 夜以安身, 于是乎節宣其氣, 勿使有所望閉湫底, 以露其體。”這里指保養身體。
【6】 衛攝: 照顧、珍重。
【7】 意度: 意圖。
【8】 陸敬輿: 名贄, 唐嘉興人, 德宗時, 累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為裴延齡所讒, 貶為中州別駕。
【9】 李伯記: 即李綱, 宋邵武人, 為欽宗、高宗丞相, 屢為讒臣所沮罷官。
【10】閭巷:閭原指里巷的大門,巷指街巷,閭巷泛指市井鄉里。
【11】天不以為悔:上天并不為此而后悔(欲降大任于人而先使其困苦冤抑)。
【12】增重:增加。
【13】望者:有名望之人。
【14】郭令公:名子儀,任肅宗朝,平安史之亂,官至太尉、中書令,亦稱令公。
【15】裴司空:即裴度,字中立,唐聞喜人,仕憲宗朝,平蔡州有大功,封晉國公。
【16】弘道:恢弘道義
【17】其操之也若發機,其縱之也若委衣:操,操持;發機,發動機鍵:縱,放;委衣,棄之于地。此句是偉大之人不發則深藏不露,一發則如棄衣于地,不可收拾。
【18】饜飫(yan yu):飽食,這里指使人滿意的意思。
【19】:同“饋”,進食于人。
【賞析】
此信是梅曾亮寫給林則徐的。林則徐(1785——1850),于道光十八年(1838)任湖廣總督,禁止吸食鴉片,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后林被受命欽差大臣,于1839年抵達廣東,與廣東總督鄧廷楨協力查辦鴉片走私販,嚴禁鴉片輸入,勒令英美煙販繳出鴉片,在虎門當眾銷毀。林還積極籌備海防,組織義勇,屢次擊退英軍的武裝挑釁,導致了中英鴉片戰爭的爆發,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清朝在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戰敗,林也因禁煙的失敗和投降派的詆毀,被革職充軍新疆。梅就在林獲罪遣戍之際,寫了這封信,對林加以勸慰和激勵。
信的內容分三個部分:
開頭“久未肅啟,歉然于中,”是一般書信起筆時的問候語和客氣之言,接下去至“……加意衛攝為重,”屬該信內容的第一部分,勸慰林坦然地對待外戍之事,多多保重身體,注意養生之道,勞逸有節。在這里,梅稱贊林“高識遠度”,不僅僅是安慰,也反映了梅對林的出眾之才的由衷敬佩。的確,林在鴉片戰爭前后的政治風云中表現了超眾的政治才能。如果說林禁煙失敗了,那么這只能歸結于整個封建社會日落西山的發展趨勢,在嚴酷的現實面前,任何個人都無法挽回這一趨勢。
信的第二部分從“天之成就偉人”到“此則命無如人何耳,”通過具體地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論證:天要成就偉人,必先使其困苦冤抑,引導和激勵林化悲為喜。孟子說:“故無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 引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人恒過, 然后能改; 困于心, 衡于慮, 而后作; 征于色, 發于聲, 而后喻。”(《告子》) 司馬遷認為以下這些都屬于先遭困苦而后成名的例子, 周文王演 《周易》, 孔子作 《春秋》, 屈原賦 《離騷》, 左丘有 《國語》, 孫子修 《兵法》, 不韋傳 《呂覽》, 韓非 《說難》、《孤憤》。可以看得出, 作者直接沿襲了古人的觀點, 借古論今。然而, 本信與古論文又稍稍不同, 作者的筆觸主要集中于政治斗爭中的事件。作者的論證如下, 唐德宗時的陸贄, 為裴延齡所讒, 由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貶為中州別駕; 宋欽宗高宗的丞相李綱, 被奸臣所沮被罷官。天給他們帶來的困苦冤抑超過市井鄉里小民的百倍, 探究其最終目的, 還是為了讓他們成名。這和唐肅宗時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憲宗時平蔡州有大功的裴度功成名就, 流芳千古相比, 沒有什么本質差別, 二者殊途同歸, 既然如此, 政治斗爭中暫時的沉浮升降又有什么可大驚小怪的呢? 司馬遷說:“人能弘道, 無如命何, 此猶有競心焉。”劉安說:“則進乎是矣, 其操之也若發機, 其縱之也若委衣, 此則命無如人何耳。”人能恢弘道義, 或者一發而驚人, 何必管他命運怎么樣呢? 因此, 不僅不應該消沉, 而且還要振作起來。待他日重出茅廬。作者把對朋友的勸說和激勵寓于生動的說理之中, 避免泛泛而談, 收到很好的效果, 不自覺地運用了認識因素可以調節情緒的心理規律。
西方心理學家認為, 認知對情緒有十分重要的調節作用。利文撒爾說: 在知覺運動階段, 主觀情感的產生必須依靠反饋, 而反饋的產生又必須依靠認知, 認知能引起情緒和表現情緒。阿諾德認為, 認知因素中很大成份是評價, 雖然所有的評價都有感情體驗的成份, 但是只有當這種傾向很強烈時, 它才被稱之為情緒。認知對情緒的調節作用是多方面的復雜的, 在本信中, 它主要表現在, 通過加強這樣一種認知評價, 它與引起本信中隱含的消極情緒的另一種認知評價相對立, 從而使得這一消極情緒的力量受到削弱; 另一方面, 隨著這種消極情緒力量的減弱, 也促成積極情緒力量的加強, 因為作者所加強的這種認知評價牽涉到名人成就事業必先進行困苦拼搏的偉大精神。可以想象, 一個被某種偉大精神所鼓舞的人,他的情緒將會處于何種高漲的程度。
信到此已經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因而作者筆峰一轉, 寫到自己在林則徐遭受挫折時的反應,“不能默默, 進其饜飫者為, 伏惟亮察不宣。”表現了作者和林之間的深厚友情。諺語說: 甘泉知于口渴時, 良友識于患難日。在林貶謫的時候, 梅按耐不住沉默, 對林給予了極大的關懷,積極為林分憂解愁, 提出了令人玩味的道理作為對林的贈言, 供林參考。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的為人: 正直。不阿諛權勢, 在國難當頭之際, 堅決和林站在同一政治立場。
在藝術方面,本信具有這兩個特點,一、風格平正,不新奇不陳腐。雖然天成人必先使其困苦的議論,前人已經說過,然而此時從作者筆下流淌而出,是作者掬自肺腑的真情實感,所以比較自然。按照古代文論里的話說,該信“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韓愈《答李翊書》)古人論文好言“氣”,那么究竟什么是“氣”呢?孟子提出“養氣”,“氣”主要指生理的力的表現。鐘嶸《詩品》認為曹植的詩“骨氣奇高”。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認為建安之詩“慷慨以任氣”。“氣”主要指作者的品格,氣概在作品中所造成的剛性感覺。至清代,“桐城派”論文也十分重視“氣”。方苞說:“古文氣體,所貴澄清無滓。澄清之極, 自然而發其光精,則《左傳》《史記》之瑰麗濃郁是也。”劉大櫆說:“曹子桓、蘇子由論文,以氣為主,是矣。”姚鼐說:“文字者,猶人之言語也。有氣以充之,則觀其文也,雖百世而后,如立其人而與言于此;無氣則積字焉而已。”總體而言,“桐城派”文論所說的“氣”,沒有跳出古人的框架,還是指作者生理和心理的綜合作用在文章中的表現。在這里,我們以“氣”論梅氏之信,指梅氏寫此信時生理和心理的活動達到了創作最佳狀態,因而引文自然流暢。二、在實踐“桐城派”古文理論方面是一個很好的典范。縱觀“桐城派”古文理論,方苞言“義法“,劉大櫆談“義理、書卷、經濟”和“神氣、音節”,姚鼐說“義理”、“考據”、“文章”、其核心都是要在闡發前人觀點的基礎上,確立自己的論點,做到形式和內容的統一。《上某公書》不僅很好地闡發了古人的觀點,而且還很好地融合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有針對性地為現時服務;在形式技巧上,做到了結構緊湊、脈絡清楚、語言能夠比較生動地傳達信的內容,避免了“桐城派”古文由于語言過于求“雅”,忌諱太多,常常缺乏生氣的通病,因此,可譽為“桐城”古文的上乘之作。
上一篇:《古文觀止·茅坤·《青霞先生文集》序》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蘇軾·上梅直講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