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謀·石州慢》原文賞析
用東山韻
一枕春酲,相伴畫堂,羈緒天闊。江南信息沉沉,水驛芳梅誰折。荒闌偎久,未信笛里關山,玉龍猶噤黃昏雪。空外暮笳聲,送飄燈時節。
歌發,鬧紅香榭,歸鶴春城,頓忘離別。留戀斜陽,只有鵑聲凄絕。不知臨鏡,畫出幾許宮眉。新妝消與愁千結。擁髻已無言,又窺人黃月。
此詞寫于庚子八國聯軍之后一年。義和團事件,清廷主戰主和的爭論,頗為激烈。詞人對當時形勢有過細致的觀察與考慮,他幾次上疏,認為: 蓋中國自強,原以兵事為要領,然聯絡邦交與一國執言,可也; 激犯眾怒,概與各國構釁,不可也。一面受敵,合中國之力而御之可也; 八面受敵,分中國之力應之,不能也。且外則軍火何自購,內則餉源何自籌,論勢則彼眾而我寡,論理則彼直而我曲。他的意見,代表了主和派的主張。當時掌國柄者慈禧太后,迫于廷議,偏于主戰,戰敗后聯軍侵入,乘輿播遷,國家危亡。彊村此詞運用傳統的美人香草的比興手法,抒發其在危急時期的心情,十分復雜。“一枕春酲,相伴畫堂,羈緒天闊。”由于病酒,在畫堂睡覺休息。此時半醉半醒,遠念江南,羈緒如云,如象天一樣的廣闊,不可收拾。“江南信息沉沉,水驛芳梅誰折?”我所思念者,遠在江南。此用宋陸凱《贈范曄》 詩意:“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何所有,聊贈一枝春。” 據 《 荊州記》:“凱與范曄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與曄,兼贈詩云云。”可是信息沉沉,誰能折一枝梅花托驛使持來贈我呢? “荒闌偎久,未信笛里關山,玉龍猶噤黃昏雪”。“玉龍” 喻飛雪。唐呂巖詩: “峴山玉龍一夜寒,鳳林千樹梨花老。”此時詞人已經起來,倚著闌干,想到去年庚子之役,慈禧與光緒逃難,邊關氛祲冥冥,至今未息。“三年笛里關山月,萬國兵前草木風。” (杜甫《洗兵馬》) 由于戰爭感染,在黃昏大雪嚴寒中,玉龍也噤著發不出聲音來。“空外暮笳聲,送飄燈時節。”李商隱《春雨》詩: “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此二句謂大雪紛飛時玉龍噤不出聲。此時但聞空際暮笳聲聲,算是把飄燈(猶放燈)季節斷送過去了。上片寫詞人感時傷別之情,下片則深入刻劃到他的內心活動。“歌發,鬧紅香榭,歸鶴春城,頓忘離別。”歌是指驪歌,送別時的歌唱,時正陽春,紅紫滿榭,“天下兵雖滿,春光日自濃。”杜甫《 傷春五首》。歸鶴春城,用的是丁令威化鶴歸來的典實。傳說丁令威遼東人,后學仙,化為一只鶴,歸到家鄉,看到故鄉城外,墳墓累累。因歌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這里彊村用此典故,暗指兩宮外逃之事。意謂清室遭此亂離,幾致顛覆,一般人的生死離別,那就不在話下了。“留戀斜陽,只有鵑聲凄絕。”這兩句是說,當此危難,真正忠君愛國的只有苦喚“不如歸去”的杜鵑的啼血哀鳴的聲音了。“不知臨鏡,畫出幾許宮眉,新妝消與愁千結。”這是以美人比喻自己,可能隱喻義和團事件時自己對清廷的幾次諫阻。當時主戰一派,利用清廷排外心理,以致失利,彊村曾經苦諫,幾遭殺身之禍。這里詞人以自己比喻宮女。她對鏡打扮,能取悅于君(希望慈禧能接受他的忠告),但在寫奏本之時,由于主和者屬于少數個人事小,他生怕掌國者不能接受他的忠言,因此再三考慮修改奏本,務期當權者容易接受。“畫出幾許宮眉”,這里以畫出新樣梳妝,比喻字斟句酌,潤色奏本。意謂我心想打扮,眉毛畫得越新式,越漂亮,越好,但是畫得怎樣才算好,才能取得君王的歡喜呢,那真是絞盡腦汁,因此我的這次新妝打扮可說是在千種愁思考慮中度過的。“擁髻已無言,又窺人黃月。”我擁著新梳的發髻,已沒有什么可以說的了 (沒有什么可以考慮的了);這時心情可以安靜下來吧?但是不,窗外淡黃月亮,又來偷看我,使我見月生情,又愁思起來了。
從這詞可以看出:一、彊村主和派政治家,姑不論其政治主張正確與否,當君國危難之際,他能夠不顧一己安危,挺身出來講話,還是有可取的。二、彊村的詞,善用比興(簡言之曰“興” ) ,但用了這種手法比較隱蔽,同時內容卻比較豐富,所以要反復吟誦,才能探索其中形象、思想之美。況蕙風認為六百年真得夢窗 (吳文英)詞的骨髓者,只有彊村。張爾田認為彊村詞,“以閨襜之言,達君國之思”,“言感頑艷”、“芳芬悱惻”,等于曲中的玉溪(李商隱),我看是中肯的。
上一篇:《朱彝尊·百字令》原文賞析
下一篇:《宋琬·破陣子》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