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陸游·跋韓晉公牛》鑒賞
予居鏡湖北渚,每見村童牧牛于風林煙草之間,便覺身在圖畫。自奉詔紬史,逾年不復見此,寢飯皆無味。今行且奏書矣,奏后三日不力求去,求不聽輒止者,有如日。嘉泰癸亥四月一日,笠澤陸某務觀書。
(《渭南文集》)
這篇跋文不足100字,卻寫得很有特色。題中的韓晉公指唐人韓滉,他官至宰相,封為晉國公。他又是著名畫家,尤擅長畫牛。跋文內容是寫陸游因觀賞韓滉所畫牛而觸發思鄉之情。若因襲通常的思維模式,必先落筆于韓畫,然后再即畫抒情。本文的寫法有異于此。作者對韓畫未稍置一詞,而集中全部筆墨用于抒情。跋文開篇,讀者原以為作者會對韓畫略加品鑒,不料出現于眼前的卻是作者別出心裁地描繪的鏡湖(即鑒湖)村童牧牛圖。讀者雖感到意外,卻并不覺得突兀。因為作者記憶中的故鄉風光此時驀上心頭,完全是由于韓畫的影響所致。明寫實寫故鄉湖畔牛,同時亦暗寫虛寫了韓氏畫中牛,跋文仍然穩穩扣合題目,只是用筆巧妙,更耐人尋味。既然故鄉的真風景遠勝于眾口交譽的韓氏畫中景,并且暌違一載,竟至于寢食不安,那么作者思歸之念自當銘刻在心了。然而讀者又未曾料及,作者是用一句誓言來表達這一愿望的。“有如日”換用現代語是: 請讓老天來作證吧! 這句誓言氣勢充沛,節奏急促,語意斬絕,不容稍有猶豫。陸游言行一致,連續三次上書告老,距此月余,終獲準致仕。
在后人心目中,陸游是終生以天下為己任的志士,為何此時汲汲于退隱呢?沒有別的原因,只是由于年老。嘉泰癸亥年 (1203) ,陸游已79歲。頭年,他在賦閑10余年后以耄耋之身奉召赴臨安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 (紬史) ,實屬勉為其難。故他身在臨安,心懷故土,其情溢于詩詞: “年來殊失計”,“慵愁史課催”,“逾年夢想會稽城”。當然,陸游退休后仍未忘收復大計。開禧二年 (1206) 聽說朝廷北伐,他曾激動地寫下《老馬行》: “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老人報效國家的熱情固然可欽可佩,但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是不可抗拒的。老馬上陣無濟于事,老放翁何嘗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呢?讀完跋文,我們應贊許陸游年老退休之舉,而對那些將盛年陸游投閑置放,致使其寶刀徒老、赍志以沒的當權者表示憤慨。
上一篇:《明·楊慎·跋趙文敏公書巫山詞》鑒賞
下一篇:《魏晉南北朝·劉峻·送橘啟》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