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廷堪·點絳唇》原文賞析
黃鐘宮,亦入仙呂宮。新秋
疏柳搖煙,曲池波細風初定。玉樓人醒,應念芙蓉冷。欲采芳馨,遠道憑誰贈?纖云凈,寶蟾如鏡,照見鴛鴦影。
這是一首思婦詞,寫閨中少婦思念遠方情人的深幽曲微之情。
上片從寫景落筆,從環境描寫點帶出思婦。這是一個新秋,在一座幽庭深院,清晨,云水彌漫,煙霧氤氳,稀疏長柳,輕擺慢搖于微風煙靄之中,顯得恍惚迷離,婀娜多姿。而回廊曲池,一陣輕風吹過,漾起了一泓清波,陣陣漪漣,在熠熠陽光普照之下,波光粼粼,耀人眼目。開頭二句,詞人采用疏柳、云煙、曲池、和風、細波等物象,極力描繪思婦所處的幽靜、寧謐、優雅的環境,起烘云托月作用,雖未直接描寫思婦,而其姣好形象和雅潔志趣,已隱然映現,忽閃目前。所以,接二句便順勢將思婦推出:“玉樓人醒,應念芙蓉冷。”二句甚佳,既寫出思婦晨醒初起、意態慵懶的形象,點明這是一位養尊處優、生活閑適的閨中少婦,又寫出她曲池徘徊、顧花自憐的精神狀態。池塘中的芙蓉花,有的早已凋零了,有的只剩下殘枝敗葉,在清冷秋晨中瑟縮著。此情此景,恍若思婦自身形象的寫照,她似乎從“芙蓉冷”中感悟到了什么,所以宜當產生愛憐之心。這是一種移情手法,把人物情感移著到芙蓉花上面,進行藝術觀照和想象,從而產生移情效果。愛憐芙蓉,實際上就是愛憐自己;感傷芙蓉花冷,也就是感傷自己形影孤單,意緒清冷。正是從此意念感發起來,她才情不自禁地思戀起遠方的情人。下片便是因承此意一路生發下去。
“欲采”二句語出漢代古詩“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芳馨”,芳香,指上片所言芙蓉。所以,“欲采芳馨”就是“欲采芙蓉”的意思,既是從眼前實景寫來,又是化用“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之意,點化甚妙。“憑誰贈”猶無從贈、欲贈不能,此句從“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衍化而來。這二句寫思婦心理活動。她思戀起遠方的情人,想采集一束芙蓉花贈給他,聊寄相思之意。可是,同心人遠在天涯海角,“遠道憑誰贈”呢?這兩句綜合古語,渾化無跡,貌似平淡無奇,實際上惟妙惟肖地寫照出思婦潛在的內心活動:遙念心上人,情不自禁,所以產生“欲采芳馨”、聊寄相思的念頭,——這是“欲采”前的情感活動;而“欲采芳馨”的念頭尚未付諸行動,忽又想起心上人遠在天涯海角,山高水長,悠悠無從贈與,那么“欲采芳馨”豈非徒勞?所以思婦隨即又產生“遠道憑誰贈”的疑問與感嘆了。——這是“欲采”后的思想活動。既然如此,思婦也就不得不打消“欲采”的念頭。這樣,原擬折花寄意的愿望終成泡影,思婦的情感意念經過一番飛輪運轉以后,又回到了“欲采”前的情感狀態上來,仍然是思情抑郁,無由寄托。也就是說,“欲采”云云,始終是一個復雜的心理活動,它隱約暗寓了“思戀情人,情不自已——欲采芳馨寄相思——無從贈與,無以寄意——思戀情人,不勝惆悵”這樣一個曲折的心理歷程,以“欲采”起始,又以“欲采”終結,思婦始終處于愁思悵想之中,什么也沒做成,卻又勝似做了一切。正是從這“徒勞無益”的空想和無所作為之中,透露出了思婦的一片癡情。所以,這二句雖從古詩中化來,卻灌注了生動熱烈的現實生活的真情感受,閃爍著熾熱的愛情火花。
至此,思婦戀情已寫滿寫足,臻于極致,這便醞釀出了下面的轉折,峰回路轉,詞意遂入佳境:“纖云凈,寶蟾如鏡,照見鴛鴦影。”“寶蟾”指月亮。古人傳說月中有蟾,故有此稱。思婦正在沉吟徘徊之間,猛抬頭,但見新秋朗月,高懸中天,纖云舒卷,明凈空闊。而月影樹蔭,塘前池后,又依稀可見雙雙鴛鴦,往來嬉戲,相伴而眠。好一幅新秋朗月的圖景!好一個閨中思婦的情懷!這里,從“欲采芳馨”到“纖云凈……”,暗寓了兩個轉換。一是時間轉換。思婦移情悵想,躑躅徘徊,不知不覺,已時過境遷,夜幕降臨,新月初升。這便巧妙寫出從早晨到夜晚的時間跨度,使意境顯得更加深廣。二是境界轉換。詞筆已從思婦心態描寫中抽將出來,轉而寫景,從而使詞境從局促、郁結的曲微情感狀態轉入新月朗照、纖云無塵的清澈夜空,由深沉質實而趨空蒙渺遠。情入杳渺,境入空靈,整個境界頓覺空闊清朗。思婦的滿懷紆結之情,被這朗朗秋月、澄澈夜空凈化了,升華了,她仿佛憶起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千古佳話,一任遙念的情思,在秋空澄澈中飄漾,在明月空明中徜徉。一片秋情,幾重春夢,都付與了這明月清宵。
此詞以寫景始,又以寫景終,而將少婦思情絡繹其間,忽明忽暗,隱約可見。讀之恍若霧里看花,鏡中賞月,依稀感受到一縷縷渺遠思情,涓涓流淌出來,蘊藉,雋永。
上一篇:《王惲·點絳唇》原文賞析
下一篇:《元好問·玉漏遲》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