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琦·摸魚兒》原文賞析
壬申四月十三日,宿雨初晴,泖上諸峰,濃翠欲滴。少眉載酒,約余數人,登細林山絕頂,憩神鼉仙館。少焉,艤舟東余之麓,緣溪而行,過白石山址,訪眉公故居。同舟諸子,各有新詩。余與藥房,醉吟成調
搗香齏、放船橫泖,滿襟都染詩翠。山光潑眼濃如笑,笑我幾番沉醉。帆掛矣,掠片片、涼花漾入風漪細。篷窗聽水,恰樹帶茶聲,波回櫓唱,萬綠瀉杯底。
神鼉頂,想見飛來劍佩,茅君乘鶴游戲。仙人舊館依然在,松與碧云無際。修竹里,指斷塔斜陽,畫出蘭峰背。行歌未已,早青沒鞋幫,踏莎煙軟,掃石看題記。
此詞是改琦的代表作,分小序和本詞兩部分。小序本身就是一篇優美短文,大意是: 壬申(1812年,嘉慶十七年,時作者38歲)四月十三日,一夜雨后天剛放晴。泖上( 泖,湖名,在今松江縣西; 分上、中、下三泖)數座山峰濃綠欲滴。少眉(疑為姜皋,號少眉,作者友人)用船載酒,約我們幾個人出游。先登細林山絕頂,入神鼉仙館(鼉即揚子鱷) ,休息片刻,又駕船行駛,靠在東佘山腳下,順著溪水前走,過白石山(白石山在我國有好幾處,此處疑指今江蘇蘇州西北一座),瞻仰眉公(明華亭道人陳繼儒)故居。同舟諸人都有詩作,我與藥房(作者友人)醉中寫成《摸魚兒》詞。
詞的上片側重寫湖上行船時見聞。“搗香齏、放船橫泖,滿襟都染詩翠。”齏,切碎的醬菜,香齏即指下酒菜。這句說,備好酒菜,放船橫渡泖湖,但見滿山滿水蒼翠欲滴,連身上的衣服仿佛都被染綠了。“詩翠”二字,可謂神來之筆。以“詩”修飾“翠”,言滿眼翠綠襲人,這蒼翠之色似釀出濃郁的詩意。只兩字便將客觀景物和主體感受同時傳達出來,極富情韻,詞人濃厚興趣似也傳染給讀者,使得讀者也急于一道去領略湖光山色了。“山光潑眼濃如笑,笑我幾番沉醉”,詞人放眼望去,燦爛陽光普照之下,郁郁青山泛出陣陣綠意。那流動閃爍的光彩,使人眼花繚亂,留連沉醉。這兩句亦是妙語,含義比上句還要耐人尋味。試想這是何種境界: 滿山蒼翠被一夜春雨洗滌,又經陽光照耀,晶瑩明亮,泛出光彩。這光彩隨著陽光移動變幻閃爍,當他面對青山沐浴在燦爛陽光中時,這青山綠意和太陽金光交織在一起,在詞人面前閃爍、變幻著,是那么濃重而又輕盈。仿佛是陽光在笑、青山在笑,它們笑他對這山色湖光竟如此陶醉! 這種奇妙聯想,既是擬人,也是通感。由于通感作用,無聲的光和有聲的笑竟然“心有靈犀一點通”。蘇東坡《浣溪沙》有云: “日暖桑麻光似潑”,改琦化用此典故,寥寥十三字便寫盡了宿雨初晴后湖光山色之美和作者的陶醉,而且極易調動讀者的想象和聯想,給人以無窮的美的享受。“帆掛矣,掠片片、涼花漾入風漪細”,轉筆寫水。船兒掛起風帆乘風向前,激起陣陣浪花。這浪花清涼滋潤,撲向船頭,撲向游人,蕩起陣陣漣漪。這又是何等醉人的境界? “篷窗聽水,恰樹帶茶聲,波回櫓唱,萬綠瀉杯底。”隔窗聽水,抬眼望山,茶樹成林,低頭看水,波回櫓轉。此時,又傳來山坡上采茶歌聲,與搖櫓之聲遙相呼應。“欸乃一聲山水綠” (柳宗元《漁翁 》) ,呀,好一個蒼翠碧綠的世界,這萬頃綠意都一齊涌進我的酒杯之中!
下片側重寫登山途中所見所想。“神鼉頂,想見飛來劍佩,茅君乘鶴游戲”,劍佩即劍珮,帶劍垂珮。茅君,茅盈,漢代咸陽人。傳說他十八歲入恒山修道,與其弟茅固、茅衷都成仙人,稱三茅君。這句是說當詞人留戀神鼉仙館之時,神思飛越。他想象仙人茅君帶劍垂珮,乘鶴游戲,翩翩而至,該是何等自由,何等快意!“仙人舊館依然在,松與碧云無際”,如今仙人舊館還在,仙人卻不知何去,只留下這蒼松碧云無邊無際。詞人想仙人即是慕仙人,想要在如此美好湖山中,終日徜徉,但這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修竹里,指斷塔斜陽,畫出蘭峰背”,他只有穿行竹林,徘徊山頂,指點斷塔蘭峰,直到夕陽西下,方才返回。“行歌未已,早青沒鞋幫,踏莎煙軟,掃石看題記”,且走且歌,一路不停,低頭看腳下,早已被青草遮沒了鞋幫。于是凈掃石碑,看那上面的題辭記事。
這首詞主旨是描寫湖光山色之美和游賞之樂。作者是很有才華和靈性的詞人,他用飽蘸感情的筆描繪了大自然的美。他筆下的山山水水,不但有形,而且有情,這就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讀者有親臨其境、心領神會的親切感。有人說本詞: 涼翠滿襟,柔碧無際,有須眉俱綠之概。實在是道出了其中的藝術魅力。
上一篇:《楊揆·摸魚兒》原文賞析
下一篇:《張翥·摸魚兒》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