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黃墨谷
和
乾坤能大,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風雨牢愁無著處,那更寒蛩四壁。橫槊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杰。 堪笑一葉飄零,重來淮水,正涼風新發。鏡里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難滅。去去龍沙,江山回首,一線青如發。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
文天祥
文天祥是我國宋代杰出的民族英雄。宋祥興元年(1278)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縣北)為叛徒出賣而被俘,次年八月,南宋末代皇帝趙昺,已由陸秀夫抱之一同投海殉國,宋亡。文天祥與鄧郯同解送燕都,途經建康,鄧郯因病留建康,文天祥獨北上,鄧作《酹江月》,題為“驛中言別友人”,文山和之。
上片首韻兩句,第一句“乾坤能大”,“能”字作“如許”解;第二句“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算”字,作“數”解,意謂:數古往今來的英杰,生來就不會是屈居在池中之物。此語見于《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此韻極寫愛國志士的豪雄氣概。次韻兩句,第一句“風雨牢愁無著處”,“牢”作“憂”解;“無著處”,作無法排遣解,意謂在那“風雨如晦”的戰亂之際,民族浩劫,生靈涂炭,所到之處,江山易色,多少沉痛情懷,無法排遣。第二句“那更寒蛩四壁”,“那更”作“更那堪”解,“寒蛩四壁”,是為了以“壁”協韻,倒裝為拗句,詞意更清勁。“蛩”是蟋蟀的別名,深秋時常在壁間或床下鳴叫,聲極凄惻,融景入情,長夜無眠,愁腸百結,蛩鳴倍增壯志不酬的悲感。第三韻三句,逆入,第一句“橫槊題詩”,用曹操東征孫吳,橫槊賦詩的英雄氣概,來比自己興兵抗敵的義無反顧的進取精神;第二句,“登樓作賦”,又用王粲當時依劉表,因無所作為而“登樓作賦”,第三句“萬事空如雪”,“萬事”二字,包舉他毀家興邦的胸襟,重振民族的壯志,“空如雪”這三個字,無限感慨,歷盡艱辛,終歸失敗,喻萬事都像雪消失得無跡無蹤。然而結拍,卻能以勁筆陡轉,“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杰”,意謂面對“江流如此”澎湃洶涌,他深信“方來”即“將來”還會有豪杰之士,為民族家國奮起抗敵,如江流之后浪推前浪。
下片首韻三句,第一句“堪笑一葉飄零”,一起入情,寫自己的遭遇,雖曠達,實極悲痛,悲切,“笑”字,是“苦笑”,極悲切。第二、三句,逆入,回憶往事,德祐二年(1276)是時元兵已迫近淮水,文天祥毅然出使元營,當面痛斥敵帥伯顏,被拘至鎮江,他以驚人的毅力,歷艱難險阻,始得脫險南歸,終于不幸兵敗被俘北行,經金陵一帶,舊地重來,又正和當年奉使元營時同是涼秋時節,“悲哉,秋之為氣也”,正是宋玉悲秋的節令,合時、地與情節,極具境界,極跌宕,也極沉郁。次韻“鏡里朱顏都變盡,只有丹心未滅”,是英雄本色語,極高邁難及,和他的《零丁洋》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是千古絕唱。第三韻,轉變筆鋒寫未來“去去龍沙,江山回首,一線青如發”,“龍沙”,見《后漢書·班超傳贊》。后“龍沙”泛指塞外之地,文天祥,即將遠去燕北,故云“去去龍沙”,“回首江山”,回頭遙望臨安,“一線青如發”,此句似由韓愈《與孟尚書》:“其危如一發之引千鈞”;又蘇軾《澄邁驛通潮閣》詩:“杳杳天低鶻沒處,青山一發是中原”化出,足見其不忘故國之忠心。煞拍“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此韻境界極凄涼,文山此時已存以身殉國的決心,其在建康作《金陵詩》:“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可以為此詞煞拍作注腳。詩及詞,均沉哀入骨,令人不忍卒讀。
上一篇:黃墨谷《酹江月》愛國詩詞鑒賞
下一篇:陳邦炎《酹江月》愛國詩詞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