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王禹偁·待漏院記①
天道不言,而品物亨、歲功成者②,何謂也? 四時之吏,五行之佐③,宣其氣矣。圣人不言,而百姓親、萬邦寧者,何謂也?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張其教矣④。是知君逸于上,臣勞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⑤,可數也。是不獨有其德,亦皆務于勤耳。況夙興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猶然,況宰相乎!
朝廷自國初,因舊制,設宰相待漏院于丹鳳門之右⑥,示勤政也。乃若北闕向曙,東方未明,相君啟行,煌煌火城⑦。相君至止,噦噦鸞聲⑧。金門未辟⑨,玉漏猶滴。撤蓋下車,于焉以息。待漏之際,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 四夷未附,思所來之; 兵革未息,何以弭之⑩; 田疇多蕪,何以辟之; 賢人在野,我將進之; 佞人立朝,我將斥之; 六氣不和,災眚薦至,愿避位以禳之(11); 五刑未措,欺詐日生,請修德以厘之(12)。憂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門既啟,四聰甚邇(13)。相君言焉,時君納焉?;曙L于是乎清夷(14),蒼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則總百官,食萬錢,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復,思所逐之; 舊恩未報,思所榮之; 子女玉帛,何以致之; 車馬玩器,何以取之; 奸人附勢,我將陟之(15); 直士抗言,我將黜之,三時告災(16),上有憂色,構巧詞以悅之; 群吏弄法,君聞怨言,進諂容以媚之。私心慆慆(17),假寐而坐。九門既開,重瞳屢回(18)。相君言焉,時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19),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則死下獄,投遠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國之政,萬人之命,懸于宰相,可不慎歟! 復有無毀無譽,旅進旅退(20),竊位而茍祿,備員而全身者,亦無所取焉。棘寺小吏王禹偁為文(21),請志院壁,用規于執政者。
【注釋】 ①待漏院: 百官清晨進宮等候上朝的休息處,唐元和初年開始設置。大臣須等到漏盡時才能入朝,故名。漏,漏壺,古代以滴水計時所用的銅壺,此處指代時間。②天道: 指大自然。歲功: 一年中寒暑換代的自然功能。③四時之吏: 掌管四季節令的天神。上古設官,就曾以天地四時為名,如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分掌教育、軍事、司法、財政等職。五行之佐: 輔助掌管金、木、水、火、土的天神。④三公:泛指朝廷最高長官,即太師、太傅、太保。六卿: 泛指中央各部長官,有太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張其教: 張揚、推廣圣人的教化。⑤咎 (gao)、夔(kui): 即皋陶(yao) 和后夔,都是舜的賢臣。⑥丹鳳門: 北宋國都汴京皇城的正南門。⑦北闕: 皇帝接見群臣議政的宮殿。大臣辦公處所一般在皇宮之南,故稱皇宮為北闕。闕,宮門前的望樓,代指宮殿。向曙: 天快亮了。相君: 對宰相的敬稱。火城: 封建時代百官早朝時,車騎周圍布滿華燭數百柱,使皇城像一片火海。⑧噦噦 (huihui): 象聲詞,此處指有節奏的車鈴聲。⑨金門: 金馬門,漢代一宮門,因門旁有銅馬而得名,此處借指宮門。⑩兵革: 兵器盔甲,指戰事。弭(mi): 平息,消除。(11)六氣: 指陰、陽 (晴)、風、雨、晦(昏暗)、明這六種自然現象。災眚 (sheng): 災禍。薦至: 重復、頻繁發生。禳(rang):古代以祭禱消除災禍的一種迷信活動。(12)五刑: 五種輕重不同的刑罰 (笞、杖、徒、流、死)。措: 廢止。厘: 治理,改正。(13)九門: 天子宮廷內設九門,此處泛指宮門。四聰:能聽到四面八方反映的人,指國君。聰,聽覺靈敏。(14)皇風: 朝廷的風氣。(15)陟(zhi)之: 提升他 (壞人)。(16)三時: 春、夏、秋三個農忙季節。(17)私心慆慆 (taotao): 個人打算沒完沒了。(18)重瞳(tong):相傳舜的眼睛有兩個瞳仁,此處泛指皇帝的眼睛。屢回:時時回顧、注視。(19)隳 (hui):毀壞。(20)旅進旅退: 隨眾人進退。旅,共同、一起。(21)棘寺:掌管司法的中央機構大理寺在宋代的別稱。
【譯文】 老天默默無語,可是萬物卻能順利而繁茂地生長,莊稼每年按時獲得豐收,這是為什么呢? 是因為掌管四季和五行的天官天吏在疏通運行它的元氣啊。圣明的君王從不宣揚自己的德政,然而老百姓卻甘愿親附,普天下也能太平,這又是什么道理呢? 是因為朝廷的最高長官在研討治國之道,而六部的官員也分別履行了自己的職責,推廣了君王的教化啊。由此便可以了解君王在上面安逸無為,而臣子在下面辛勤勞苦,是取法于天的緣故啊! 自古以來善于輔佐國君治理天下的相才,從皋陶、后夔,到房玄齡、魏徵,是屈指可數的。他們不僅具有美好的德行,也都是盡力辛勤奉公的。況且早起晚睡,侍奉國君,百官還都這樣做,更何況是宰相呢!
朝廷從建國初期,就因襲唐朝舊有的制度,在皇城丹鳳門的右邊設立了宰相的待漏院,表示要辛勤料理政事。當那宮殿望樓微見曙光,東方還沒有大亮的時候,宰相已經起身赴朝,輝煌的燈光將皇城照耀得光亮通明。宰相的車駕來到,鸞鈴發出清脆的聲響。這時宮門還沒有打開,玉壺里的更漏水還在不停地流滴。于是,宰相撤除車上的篷蓋,下車后在待漏院里休息。在等候上朝的時刻,宰相大概是在考慮許多問題吧?
他或許想到: 眾多的百姓還沒有過上太平的日子,應考慮怎樣使他們得以安寧; 邊疆的異族還沒有歸附朝廷,想什么辦法使他們誠服、朝貢; 戰火還沒有停息,用什么方法去平亂息兵; 許多田地都荒蕪了,怎樣才能重新開墾、種植; 賢明的人啊還屈身草野,我將要舉薦重用他們; 奸詐的小人正在朝做官掌權,我將要把他們罷免貶斥; 陰晴、風雨、晦明這六氣不能調和,災禍接連發生,我情愿辭去相位來祈求上天消除災殃; 笞、杖、徒、流、死這五種刑罰運用不當,欺哄詐騙的行為天天發生,應請求皇上修明德化來把它整頓好。憂國憂民的心啊是這樣不安,期待著天亮啊入宮上朝。宮門終于打開了,能耳聽四方的國君就在近前。宰相說出了心里話,國君采納了他的意見。國家的政治風氣因此清明平靜,黎民百姓也因此而富裕安樂。如果能像這樣,那么統領百官,享受優厚的俸祿,就不是僥幸得來,而是理應如此啊。
他或許想到: 私仇還沒報復,得設法將仇人趕走; 舊日的恩情尚未報答,得想法使恩人榮耀; 奴仆美女金玉絲綢,怎樣才能搜刮到手; 香車駿馬古玩珍器,怎樣才能巧取掠得; 奸佞小人趨附我的權勢,我就要盡力提拔他; 正直的人敢于說直話頂撞我,我就要削除他的官職; 春、夏、秋三季都有報告災情的,皇上面有愁容,要編造花言巧語使他高興; 官員們濫用王法欺壓百姓,君主聽到了怨言,就要裝出奉承的樣子去討好他。滿腦子私念紛至沓來,坐在待漏院閉目養神。宮門已經打開,國君時時環顧四周。宰相進了讒言,國君受了迷惑。國家的政權因此衰敗毀壞,國君的位置也因此而搖搖欲墜。如果像這樣,那么死在牢中,充軍到很遠的地方,并不是運氣不好啊,而是理應如此。
由此就可以看出,一個國家的政權,億萬人民的性命,都系在宰相的身上,能不小心謹慎嗎?還有那種既沒有好名聲,也沒有壞名聲,跟著群臣一道上朝,又一起退朝,白白地占著宰相的位置,享受宰相的俸祿,只是濫充官數而一心想保全自家性命的宰相,也是沒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大理寺的小官員王禹偁寫出這篇文章,請求刻在待漏院的墻壁上,用來勸誡那些掌管國家大權的人。
【鑒賞】 本文通過對大臣們在待漏院臨朝前的不同心態的對比描寫,頌揚了憂國憂民、敢于直諫的賢相,鞭撻了營私弄權、諂上欺下的奸臣,指責了竊據高位、碌碌無為的庸員,從而抒發了自己的政治抱負,明確指出要使國家清平、百姓富足,就只能任用一心為國為民、勤政謹慎的宰相。
首段從天道到圣人,從自然到社會,從宏觀到微觀,由遠及近,以古論今,自問自答,步步深入,環環相扣,起筆便以 “勤” 字作為全篇立論的依據,給人以大氣凜然、堂堂正正之感。接著緊扣 “勤”字,簡介待漏院的來歷、作用,其中穿插了宰相入院待漏的動態、情景的細膩傳神的描寫,繪聲繪色的細節刻畫使這篇以議論為主的文章生動鮮活,毫無枯燥說教之感。第三段自然地引出“思”字,以之為線索,展開了豐富的聯想。文中細致設想的賢相憂國憂民,寄寓了作者的愿望。第四段曲曲勾繪出權奸、庸臣丑惡陰暗的心態,表現了作者的嫉惡如仇、憎愛分明。在三四段中,作者分別用八個 “之”字,將當時存在的各種社會問題和官場腐敗現象作了精當的簡述,給人以鞭辟入里、莊嚴整肅、高度概括、對比強烈之感。第五段總結說明一國的政治、萬人的性命系在宰相一人之手,為相者務須小心謹慎。本段的 “慎”字與起筆的“勤”字遙相呼應,使全文收得緊束周密。末句的風趣謙稱點明自己為文的良苦用心,給人以余音繚繞之感。
細讀本文,不難看出,盡管文章“似箴似銘”、“非駢非散”,都繼承了韓愈“文從字順”的一面,具有平易曉暢、結構嚴密、條理清晰、邏輯性強等特色。作者在行文中既注意了句式的整飭,句法又根據內容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前后注意了對比、呼應,兩相參照、妥帖配搭。
上一篇:《古文·待漏院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王禹偁·待漏院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