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詩詞《張悌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杜預(yù)”巴山見大旗①,江東張悌死忠時。
已拚王氣南中盡②,不忍偷生負(fù)所知③。
【釋詞】
①見(xian):同現(xiàn),巴山:山名。在今湖北江陵西,長江南岸。
②拚:掃除。南中:泛指南方地區(qū)。
③負(fù):違背。所知:張悌所言:“吳之將亡,賢愚共知。”這句詩的意思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的是以死報國。
【賞析】
晉咸寧五年(公元279年)十一月,晉武帝司馬炎,部署兵馬,全線出擊,大舉伐吳。鎮(zhèn)南大將軍杜預(yù)派部將周旨率領(lǐng)八百精兵,繞道而行,偷渡長江,在巴山虛張旗幟,燃起大火,好似千軍萬馬占領(lǐng)了江防要地。吳將“陸景在船上,望見江南岸上一片火起,巴山上風(fēng)飄出一面大旗,上書:‘晉鎮(zhèn)南大將軍杜預(yù)’。陸景大驚……”當(dāng)晉軍占領(lǐng)東吳荊州南郡長江南岸后,便乘勢收取湖廣諸郡,進(jìn)攻武昌,軍威大振。“遂馳檄約會諸將,一齊進(jìn)兵,攻取建業(yè)。”龍驤將軍王浚乘其鋒銳,順江而下,直搗建業(yè)。東吳丞相張悌對左將軍沈瑩、右將軍諸葛靚垂泣曰:“吳之將亡,賢愚共知;今若君臣皆降,無一人死于國難,不亦辱乎!”乃“獨奮力搏戰(zhàn),死于亂軍之中”。
張悌明知吳之將亡,不肯屈辱偷生,決心以死報國。張悌這個形象在小說情節(jié)中文字很少,但毛宗崗對張悌的氣節(jié)很贊賞,稱他“已拚王氣南中盡,不忍偷生負(fù)所知。”張悌抱著“死為東吳鬼,生為東吳人”的信念,在吳人望風(fēng)而降之中死于國難,其精神可佳。這首詩嘉靖本、李卓吾評本《三國演義》上均未有,是毛宗崗修定時所加。
上一篇:三國詩詞《張任之死》原文|譯文|賞析
下一篇:三國詩詞《張松之死》原文|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