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采石山》原文與賞析
湯顯祖
夕陽千里弄舟還,一片秋聲兩岸山。
醉著錦袍如夢杳,月明何限水云間。
采石山,即采石磯,又名牛渚磯,位于今安徽馬鞍山市西南翠螺山麓,巨石突兀江干,下臨長江,背依群山。傳說古時有金牛自此入江,故名牛渚。又傳說這里曾出過五彩石,三國吳時改稱采石。采石磯峭拔險峻,與長江西岸和州 (今安徽和縣) 橫山相對,歷來為津梁要塞,防守重鎮,與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并稱“長江三磯”。唐代大詩人李白來采石游玩,面對這里青山綿延、大江波涌,茂林婆娑,月明如鑒的美景流連忘返,寫下許多詩篇。相傳他在這里醉捉水中月影,落江溺死。后人為他在采石修筑了衣冠冢,以為紀念。李白身后,歷代文人學士追謫仙足跡,吊詩人遺蹤,尋訪至此,更寫下無數佳作。湯顯祖這首《采石山》即是乘舟過采石時懷念李白之作。
頭兩句交錯為文,互相補充,應糅合到一起來理解。作者選取了最典型的景致,說明了作詩的時間與地點。“夕陽”指明傍晚,而“一片秋聲”則進一步說明季節。“千里弄舟”指明在長江之上,而“兩岸青山”則進一步說明舟行何處,原來是到了兩岸青山夾江而立的采石山了。長江的特點,古代尤為人們所熟知樂道的是其千里直下,兩岸蒼翠,猿鳥啼鳴。李白《早發白帝城》詩中有“千里江陵一日還”之句,他的《牛渚磯》詩中又寫道:“絕壁臨巨川,連峰勢相向。”湯顯祖的詩,顯然用了古人之意,但讀來并不令人感到單薄拘泥,因為在簡潔明白地點明時間空間之外,他還表現了彼時彼地他對眼前之景的獨到感受。“夕陽”、“千里”、“兩岸山”等意象相迭加,呈現出作者眼中一個渺遠迷濛的世界: 大江奔流來自天際,兩岸高山聳立,夕陽之下,江面金麟萬點,山巔斜暉如煙,千里內外,山水之間,一片令人目眩的橙色。但作者所感受到的,并不僅僅是這種極遼闊的悠然恬靜。細讀詩句,能感到其間充滿動意。原來,水上有一只弄濤的小舟,原來,兩岸山間有不絕的秋聲。作者感到風拂胸臆,聲盈于耳。人們可以想象,小舟飛駛,舟中之人巾袂飄舉,兩岸山峰不斷掠過,而山中傳來的颯颯風聲,蟲鳥寒鳴聲,木葉搖落聲,聲聲相應,連成一片,令人心驚神竦。這一只小舟,兩岸秋聲,使得所寫之景油然生發出活力。再仔細體察,還能發現作者心境的微妙轉變。本來,“千里弄舟”流露出幾分豪放與活潑, 然而夕陽落暉之中忽聞一片秋聲, 不覺使人感覺肅殺凄涼。 這樣,作者便將他在特定的時間過采石山時的諸多感受,通過短短兩句詩充分表達出來。
三、四句是見景生情之嘆。第三句承上啟下,轉接得十分巧妙自然。在夕陽落暉里來到采石山, 聞秋聲而倍感凄涼, 作者自然而然地想起一生飄泊,晚年凄清,終死于采石的曠古詩才李太白。舊傳李白身穿宮錦袍,醉游采石,跳江捉月而死。“夢杳”: 如夢幻般杳無聲息,指落江身亡。作者以惋傷的心情嘆道: 天才的詩人醉中身著錦袍,江中捉月,沉入水底,如夢一般消逝了,皎潔的明月處處皆有,并不只限于云水之中,為何定要去水中尋覓呢? 詩人不幸而死,固然令作者惋惜哀傷,但此時此地,追憶詩人,又并非僅僅是惋傷而已。由末句“月明”而起興的情思是極為豐富的。李白的一生與明月結下了不解之緣。他不僅借月來寫客愁相思,也將自己的坎坷身世寄于明月。就在采石這個地方,他曾寫道:“登舟望明月,空憶謝將軍。余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夜泊牛渚懷古》)東晉安西將軍謝尚鎮守牛渚時,一次月夜泛舟,聽到袁宏高吟其詠史之作,大為賞識,遂使自幼孤貧的袁宏聲名大顯。李白在牛渚夜望秋月,聯想到自己的遭際,不禁感慨系之。詩人還視月為摯友“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最后,詩人之死也與明月密不可分。作者當然是諳熟這一切的,來到采石,由詩人捉月而亡,聯想到他曾在此對月感懷,想到他一生與月傾心相交,觸景生情,不由得感嘆萬分。像李白這樣的曠世奇才,本當深得人們的賞識,深受國家的重用,為何卻令他終生不得意,以至于去云水間尋找知己呢? 而若把明月視為知友,那么“何限水云間”一句,則又含有“天下誰人不知君”之意。即便是后李白八百年而生的作者本人,不也是對他極為仰慕、愛戴嗎? 當作者順江放舟來至采石,面對秋日近晚時分的山聲水色,緬懷起前朝的偉大詩人,一方而對他的死無限惋傷,一方面又抒發了對其飄零身世的深深嘆惜,以及向往、仰慕的不盡之情。短短四句,既記游寫景,又懷古抒情,意蘊豐富,情致多變,確可視為佳作。
上一篇:劉大櫆《采石太白祠》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張寧《飛來峰》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