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敏中·點絳唇》原文賞析
人至,承以二絕句見貺,清簡幽深,情意都盡,披閱諷詠,如接芝宇,感慰可勝言哉。輒有小詞,錄奉一笑,且以寄企響之意云,劉敏中上
短夢驚回,北窗一陣芭蕉雨。雨聲還住,斜日鳴高樹。起望行云,送雨前山去。山如霧。斷虹猶怒,直入深山處。
本詞寫夏日雨后黃昏小景,而寓懷人思友之意。開篇寫雨驚“短夢”,流露出惆悵之意。黃昏小憩,不覺成夢,夢里也許正與友人相聚,或將要見到友人,誰知窗外一陣雨,驚斷了短夢,這已令人悵惘;而窗外雨打芭蕉,雨聲滴滴答答,也使人心煩。雨打芭蕉,是古典詩詞中常用來烘托愁思、氛圍的意象,就象秋雨滴梧桐的意象一樣。比如南唐李煜《長相思》詞:“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只有了解古典詩詞中一些審美意象的特定含意,才能深一層地領會、欣賞詩詞的意境。如果進一步追索,首句“短夢驚回”似是化用南唐中主李璟《攤破浣溪沙》詞的名句:“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知道詞句的出典,可以加深領會詞的審美內涵。
詞的上片寫景層次感很強,而且處處包含著創作主體“我”在。“北窗一陣芭蕉雨”,是“我”短夢醒時躺在床上所聞。好夢驚醒,不免煩惱,再仔細聽聽,窗外雨聲已停住。參照下片“斷虹”,此處寫的原是夏日陣頭雨,故說“一陣”。好夢既醒,睡著也是無聊,不如干脆起床。翻身坐起,朝北窗一望,窗外“斜日”正“鳴高樹”。夕陽斜“照”高樹,何以說“鳴”高樹呢?藝術情趣就在這里。你不妨作兩種聯想:一是高樹當風,風吹樹葉沙沙作響,而葉上雨點也紛紛落下,風聲、葉聲、雨聲大合唱,豈不是“鳴”?二是高樹上有知了鳴叫或小鳥飛鳴,唐代韋應物《滁州西澗》詩不是說“上有黃鸝深樹鳴”嗎?雨過天晴,蟬鳥鳴叫,詞人寫出了夏季特有的景物變化,景物有靜有動有聲響,構思甚巧。“斜日鳴”,修辭上稱為“通感”。
過片寫起床步出戶外,登高遠望。夏季陣雨常伴隨著一陣陣積雨云層,云走雨也走。詞人所居所立之地,是紅日斜照,而“前山”卻是白雨陣陣。隨著“行云”遠走,雨腳也隨之向遠處推移。行云“送雨前山去”即寫此夏日特有之景。宋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也是寫陣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連天。”四句一句一景,從雨前、雨中,寫到雨停、雨后,寫陣雨的變化,極盡其妙。本詞可與之相參。
“行云”“送雨”至前山,故遠山山色朦朧,如云如霧。雨過天晴,藍天上一條彩虹翔舞,這正是夏季陣雨后特有的自然之景。“斷虹”,即殘虹,將要消逝之虹。雖然是“斷虹”,仍然生氣勃勃,色彩鮮艷,且一頭直插深山。“怒”、“直入”把靜態的彩虹描寫得富于氣勢和動態,使人如見其“面”。
本詞最顯著的特色是善于表現情景的變化:從夢中寫到夢醒,從雨打芭蕉寫到雨聲還住,進而寫雨過天晴,日出,虹現;并寫出“行云”、雨腳的變化,此地不雨前山雨。詞人又善于化靜為動,本無聲響的“斜日”而“鳴”高樹,本是靜態的彩虹而“怒”、而“直入”深山,詞境活躍,詩意盎然。
上一篇:《王士禎·點絳唇》原文賞析
下一篇:《全德·點絳唇》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