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宜修·滿庭芳》原文賞析
七 夕
玉樹香浮,金波彩泛,細風輕送云行。橋邊烏鵲,千古說多情。何事歡娛易散,空悵望,玉鏡銀屏。堪憐處,年年芳草,青黛鎖秋橫。
盈盈。增悵望,更更漏點,處處雞聲。看疏星漸曉,珠露飛英。腸斷鮫綃帕上,休回首,枉自魂驚。還須問,長河渺渺,流向幾時平?
這首詞題為《七夕》,七夕,指農歷七月初七之夜。古代神話中將隔銀河而相對的牽牛星與織女星,衍化為神話人物牛郎織女兩夫婦,每年七月初七烏鵲于天河上搭橋,使之相會一次。較早以詩歌形式來描述這個故事的,是漢代《古詩十九首》中“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一首,將天上無生命的雙星,寫成像人間綢繆的夫婦,“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后來曹丕在《燕歌行》中,也曾寫下“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之名句。都是以同情的筆調,抒寫對牛郎織女離散之日長、歡聚之時短的惋惜之情。沈氏這首歌詠七夕詞的基調也是如此。上片首三句寫七夕之夜的良辰美景: 玉樹浮香,金波泛彩,細風徐徐,行云緩緩。為牛郎織女的“金風玉露一相逢”,布置了一個美好、和諧、充滿柔情的藝術氛圍。接著寫“橋邊烏鵲,千古說多情”,正因為多情,才在久別重逢時倍覺“歡娛易散”的凄涼。實在難忘那離別日子里朝朝暮暮的悵然空望,玉鏡塵鎖,銀屏不張,空見芳草年年綠,“青黛鎖秋橫”。這里用逆挽法,于重逢時回味所經歷過的離愁之苦,這樣便格外強烈地反襯出不易得來的重逢的甜蜜,而彌足珍惜。
下片寫疏星漸曉,重又分手時的依依之情。“忍顧鵲橋歸路”,盈盈一水,悵望倍增,美景易逝,良宵苦短,“處處雞聲”報曉,“更更漏點”頻催; “春山煙欲收,天淡稀星小” (牛希濟《生查子》) ,雖不忍分手,而不得不分手的時刻終于到來,“腸斷鮫綃帕上”。鮫綃帕,這里指手帕。離別時柔腸寸斷,淚濕帕巾。雙方依依難舍,多么想再回頭望一眼,然而卻“休回首”,因為回首,非但不能改變離散的悲劇,反而“枉自魂驚”。這里“休回首”,看似無情,實際上比“頻回首”蘊藏的情感更豐富、更深厚、更刻骨銘心。結句“還須問,長河渺渺,流向幾時平?”既流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淡淡傷感,又暗含著一種何日再重逢的苦苦希冀。余韻裊裊,不絕如縷。
這首詞通過對牛郎織女七夕相會的神話故事的描寫,抒發了男女離別之情。雖然不及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能別出“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的新意,但也寫得一往情深,凄婉動人。藝術上也時有佳處。如上片用逆挽法,使情感倍深一層;“年年”、“盈盈”、“更更”、“處處”等迭字的運用,增強了語言流美和節奏。此外,全詞按重逢、惜別的順序鋪寫,層次井然,結構縝密;起句寫實中見飄逸,結句飄逸中含執著深情。
上一篇:《趙孟頫·漁父詞》原文賞析
下一篇:《謝應芳·滿江紅》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