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鳳森《棲霞洞》原文與賞析
朱鳳森
我愛棲霞洞,溪流玉帶環。
江云千里日,蘿月七星山。
石乳懸香雪,仙床擁翠鬟。
探奇峰萬矗,直到九嶷彎。
要領略《棲霞洞》一詩,得掌握一點地方掌故。否則,若只從字面上去理解,就會南轅而北轍。這首詩,一些山水詩的選本選中它,并為之作注,但所注只是疏通字面,看了未得要領。
全詩共四聯,前兩聯交代詩題所說的棲霞洞在于何處,以及洞外景色,這是必要的。因為以棲霞名洞的,在我國勝景中,有好幾處,這里點明了是七星山巖的棲霞洞。七星山,聞名的又有兩處,一是廣東肇慶的七星山巖,二是廣西桂林的七星山巖,也是必須點明而不能含混的。此詩所吟正是桂林七星山巖的棲霞洞。你看: 桂林七星山巖,面臨二水: 近處,溪流潺湲(靈劍溪由東北向西,匯入小東江,再由北而南) 環繞而去; 稍遠,江流浩蕩 (小東江之西,緊貼漓江,從北而南)。有此二水,自是桂林七星山巖之棲霞洞無疑了。洞外景色,有江流,有山色。寫江,放在白日: 江云千里,麗日當空,秀麗而壯闊; 寫山,描繪夜色: 蘿月滿山,分外幽絕。注家對溪流和江流都不感興趣,不作指點,讀者不知詩人何以既寫溪流又繪江景的旨趣,囫圇吞下,有何味道? 弄清溪流與江流之所指,就知“環”字與“千里”二字各盡其用,描寫得與棲霞洞的地理環境十分切合。而景色又晝夜兼備,用心也很巧妙。
第三聯才寫洞景。洞景中叫人嘆絕的自然是千姿百態,鬼斧神工的鐘乳石景: 洞頂懸掛的,晶瑩似雪,恍惚飄來香氣; 洞底凝就的,由石乳、石幔而成乳床,仿佛仙工鑄就。四周聳立的石筍,與洞外青山無異。
第四聯不能只從字面去理解,選注家只注九嶷彎在湖南寧遠縣,并不能解決多少問題。如果只從字面來理解,那么第四聯又轉而描寫洞外: 洞外奇峰千萬,可以一直連到九嶷彎去。如果是這樣,則有三不可解: 其一,詩題是棲霞洞,何以只著墨于洞外?其二,桂林無山不洞,無洞不有洞,無緣無故,何以一定要牽扯到九嶷彎?
原來,關于棲霞洞正有一條和九嶷山相關的古老傳說。說它古老,因為最早見于記載的是唐人莫休符的《桂林風上記·棲霞洞》:“又以為 (棲霞洞) 通九嶷山。”至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志巖洞·棲霞洞》 中說:“進里余,所見益奇。又行食頃,則多岐,游者迷途,不敢進。云: 通九嶷山也。”至清,喬萊在七星巖上刻《游七星巖記》,引范成大此文 (文字略異)。可見這個傳說相傳不息,決不是秘辛之談。朱鳳森是清人,使用九嶷彎的傳說,竟然令注家不察。也算是巧于用事了。所以第四聯仍寫的是洞景,洞中由石乳形成的奇山,直到九嶷彎。這是桂林其他的洞景借用不得的。
我們知道湘漓同源。第二聯中的“江云千里日”中的“千里”,至此也有了著落: 在洞中尋幽可以直通九嶷; 洞外江云飄渺,豈不把我們也上溯千里,引到湘水? 洞外云水和洞中奇峰因而溝通起來,引人浮想聯翩,一起飛向瀟湘去。
這首看來全是白描的詩,好似信手寫景,毫不著力,其實獨營匠心。它在白描中用詞用字,往往與七星山巖棲霞洞的掌故息息相關。我們不應忘記: 棲霞洞口有“呼云石”; 棲霞洞外有棲霞寺,寺中原有“伴日亭”,寺后原有“伴月亭”; 七星山巖就含月牙山。因此,第二聯中出現的云、山、日、月等字樣,都不是無端驅遣而來的。再說,“玉帶環”、“擁翠鬟”等詞語,融進了韓愈“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的意境,而且,最后把洞中洞外的景物融合在一起,交相輝映。
上一篇:許有壬《林慮記游》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杭世駿《梅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