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水調歌頭》原文賞析
與李長源游龍門
灘聲蕩高壁,秋氣靜云林。回頭洛陽城闕,塵土一何深!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風馬耳,因見古人心。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問龍門,何所似?似山陰。平生夢想佳處,留眼更登臨。我有一卮芳酒,喚取山花山鳥,伴我醉時吟。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這是一首山水紀游詞。
龍門,即今河南洛陽市南的伊闕山,相傳大禹治水在此疏流,兩山對峙,夾伊水,望之若闕,故名。《方輿紀要》云:“闕塞山亦曰龍門,亦曰伊闕。宋祁曰:伊闕,洛陽南面之險也。自汝潁北出,必道伊闕,其間山谷相連,阻阨可恃。又有八節灘在龍門下。”聞名世界的龍門石窟就建筑在北山崖壁上。李長源是詞人的好友,以才華卓絕、磊落有氣節知名當世,兩人相交很深,多有酬和之作。吳庠《遺山樂府編年小箋》編此詞于元光二年(1223),似可從。
上片開頭兩句寫龍門景色:“灘聲蕩高壁,秋氣靜云林。”兩人聯袂同游,拾級而上,但見林木參天,籠罩在一片靜謐的秋氣之中,惟有八節灘的流水聲回蕩在龍門山的峭壁之間。十字顯示出山水的清幽。“回頭洛陽城闕,塵土一何深!”這是詞人對塵世功名的慨嘆。回頭北望畫棟飛檐的洛陽城闕,多少人在為功名利祿日夜奔走,塵土飛揚,演出一幕幕人間悲喜劇。人世的喧囂,正與龍門山水的幽謐相比照,表現出詞人對功名的鄙視和對山水的留戀。“前日神光牛背,今日春風馬耳,因見古人心。”意思是說,一切功名利祿都象神光照射牛背、春風吹進馬耳那樣,古人是無動于衷的。詞人在淡忘功名、陶醉山水中窺到了古人曠達超塵的胸襟,從中得到啟示。“一笑青山底,未受二毛侵。”二毛,指頭發斑白。詞人在大自然中暗自慶幸,自己年歲尚未衰老,正可與山水同樂。
下片換頭自問自答:龍門象哪里?象山明水秀的山陰(今浙江紹興)。山陰是古代著名風景名勝之地。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載晉人王獻之曾云:“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此處暗用此典,說明龍門風光象山陰一樣迷人多姿。“平生夢想佳處,留眼更登臨。”詞人平生夢想流連名勝,如今龍門美景,使他樂而忘返,于是忽發奇想:“我有一卮芳酒,喚取山花山鳥,伴我醉時吟。”詞人愿終老龍門山中,讓山花山鳥相伴,醉飲芳酒,吟詩作賦。結拍云:“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語本左思《招隱》:“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僅一字之差,渾化無跡。山水自有清音,何必還要管弦雜樂?那潺潺的灘聲,悅耳的鳥啼,寂寂的松風,即為天籟,使人忘機,又豈是塵俗之絲竹所可達到的境界?!
《遺山樂府》中山水紀游詞不多,此詞寫龍門佳景,只寫山水,始終未及龍門石刻佛像,而寫景又始終與抒情相交融,筆勢空靈深蘊,堪稱山水紀游詞之杰作。
上一篇:《陳廷焯·水調歌頭》原文賞析
下一篇:《林麟焻·水調歌頭》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