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征南將,曾驅十萬師。
罷歸無舊業,老去戀明時。
獨立三邊靜,輕生一劍知。
茫茫江漢上, 日暮欲何之?
劉長卿(709—780),字文房,河間(今河北河間)人,開元二十一年進士,肅宗至德年間曾任監察御史,以檢校祠部員外郎出為轉運使判官,知淮西岳鄂轉運留后觀察使。因得罪權貴,被誣陷下獄,后貶謫潘州南巴。得有為之辯冤者,才有轉機,任陸州司馬,官終隨州刺史。劉長卿高才冠世,頗凌浮俗,詩調雅暢,甚能煉飾。由于他長期遭受冤枉,詩中怨世傷時的情調比較濃厚。他擅長寫五言詩,自詡為“五言長城”;七言律詩也寫得很工秀,即景抒情,多沖淡閑遠之作。
一位對國家忠心耿耿,在衛疆守邊的征戰中多有功勞的將軍,由于不遇明時,被驅遣解甲歸田。劉長卿自己在貶謫中,遇到這位曾經指揮過十萬大軍的老將流落江湖,真可謂斷腸人遇斷腸人。這首送李中丞的詩,既是為送人而寫,也是為感慨自己所作。詩的題材本身就蘊含著一種怨意。因為在這個事實中貫穿著很大的不合理性:曾是十萬大軍的統帥,一生為國征戰,不以家為,連手中的寶劍都能證明他是何等的勇敢而不畏犧牲。他只身立于邊防,敵人則望形遠遁,可是當朝對他卻如何呢?罷歸鄉里,流落江漢,前路茫茫,不知所終。這首詩抨擊世道不公的傾向很強,但詩味也很濃,傾向主要是滲透到具體事實的揭示當中,用感性形象來激發人們的不平之憤。如老將曾英勇地指揮過十萬大軍,只因不遇明時而罷歸田園,這二者一加聯系,立即能夠造成憤慨。作者有時在極關鍵之處點透一些事實的意義,如“罷歸無舊業”,“罷歸”還不算,可憐之處正在于他當年一心為國,不知有家,以致老時歸家無業。這樣一寫就使人更敬重這位老將,也更覺朝廷的寡恩。作者在詩中也還進行一些暗示,如他不直說當今執政者如何,只是說將軍老至今日,才更加留戀過去的圣明之時,言辭之外是此日并非明時,是什么呢?請看老將的遭遇吧!這就是托事以發慷慨,借人以抒不平,這種手法是真正的藝術手法。
上一篇: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司空曙《江村即事》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