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性德·明月照孤舟》原文賞析
江上
黃葉幾枝橫灑舍,擺西風、酒旗低亞。醉不成歡,心難與問,誰是蘆中人也? 萬里江聲潮欲瀉,似當年、雷轟萬馬。兩眼秋云,一身斜日,長嘯佛貍祠下。
此詞壯懷激烈,寫官場斗爭中內心的極端苦悶,對滿清貴族集團產生懷疑,進而抒發對歷史上復國英雄的禮贊。
起三句:“黃葉幾枝橫灑舍,擺西風、酒旗低亞。”寫秋風中客舍毫無生氣的情景。枯枝橫斜在客店頂上,黃葉飄零殆盡,殘存的幾片在西風中索索發抖;酒旗無力地低懸著,偶而擺動幾下。這幅秋風圖簡直就是當時社會的縮影。下三句:“醉不成歡,心難與問,誰是蘆中人也?”面對蕭瑟、冷落、破敗的景象,詞人與朋友縱酒取樂,卻又“醉不成歡”,何事使他們到達這步田地?在政治高壓下“心難與問”,有苦難言,只得心照不宣。但作者氣憤難平,沖出“誰是蘆中人也”的詰問,掀起狂波大瀾,令人震驚。“蘆中人”用戰國故事。楚國暴君平王聽信小人之言殺害忠臣伍奢、伍尚,奢子子胥逃到鄭國,后又帶著太子勝混過昭關,投奔吳國。剛過昭關,一條大江橫在眼前,而楚將薳越率大軍追來。他只得躲進葦叢,成了“蘆中人”。幸虧一位好心的“漁丈人”及時將他們送過江去。若干年后,他吊民伐罪,帶著吳國大軍,攻入楚郢都,打了平王尸體三百鞭,才為父兄報了仇。吳綺在詞中嘆息伍子胥式的英雄人物再也沒有了,當然跟他政治上的遭到打擊有關,含義深沉悲戚。
下片發抒感慨。換頭三句:“萬里江聲潮欲瀉,似當年、雷轟萬馬。”既是寫景,又與“誰是蘆中人也”呼應,更延宕出結三句之意。這三句極有氣勢,大江東去,風雷萬里,不到大海不回頭,白晝黑夜無休止。這是酒舍旁所見的真實圖景,又繪出了心靈中的歷史畫面。想當年,伍子胥逃至江邊,潮聲如雷,驚濤萬里,追兵似云。憶往昔,北魏鮮卑奴隸主貴族頭子拓跋燾小名佛貍者率大軍南侵,直逼六合附近的瓜步洲,劉宋愛國官兵與之在江邊作殊死拚搏,終于擊退來犯之敵。當斯時也,風云變色,江濤怒吼,愛國健兒譜寫了一曲動天地、泣鬼神的正氣歌!結三句:“兩眼秋云,一身斜日,長嘯佛貍祠下。”詞人佇立江邊,眼望秋云白絮,身披落日殘暉,斜斜地拉著長長的影子,嘆息劉宋志士不復存在,類似佛貍的貴族頭子可以長驅直入了。詞人發思古之幽情,淚水縱橫,仰天長嘯,悲憤填膺。這樣煞拍,既是景結,又是情結,情景齊到;既是繞回,呼應起拍“黃葉”“秋風”,又是宕開,加深題旨,悲慨蒼涼,“其妙在言雖止而意無盡”(《藝概》卷四)。
吳綺出生詩書之家,滿清貴族南下時二十六歲,當耳聞目睹了“大軍”屠殺漢族人民的種種情事,這是難以磨滅的,也不可能不在詩詞創作中隱晦曲折地流露出來。這就是他不受清朝廷歡迎,終至罷官并貧困以終的真正原因。
此詞寄意極深,很有風骨,用語清雋,風格悲涼,是一首渾然天成而又嚴守格律、家數的佳作。
上一篇:《顧春·早春怨》原文賞析
下一篇:《陸鈺·曲游春》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