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崧·南鄉子()·南鄉子》原文賞析
江南雜詠
萬艘千船,今年米價減常年。乍可宣房填蟻穴,愁絕,不愿官家言“改折”!
千萬條大船,裝滿糧食運走了。今年江南豐收,可是農民卻更要吃苦。
清世祖順治六年(1650)下令:“改折天下本色錢糧,行一條鞭法”(《清史稿·世祖本紀》),目的是改革賦稅制度,避免農民受豪強欺壓,將實物折合銀兩上繳”。但糧食賣出時,豪強仍可壓價,從中剝削;賣糧上繳的銀兩,官府又可借口成色不足,再加一層剝削。這還是平常年景,而“今年米價減常年”,豐收之年糧價大大下跌,農民要拿出更多的糧食賣出去,才能換取銀兩,完納應繳之數。在層層剝削下的農民,更加走“改折”,到頭來還不是我們吃大虧! 《史記·河渠書》: “天子既臨河(黃河)決,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 “宣房塞兮萬福來”……于是卒塞瓠子(河名,黃河支流),筑宮其上,名曰:‘宣房宮’ ?!?《韓非子·喻老》: “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筑堤時要將一個個蟻穴一樣小的洞都塞緊,河工是極苦的! “宣房填蟻穴”,就是修筑堤壩。漢代“宣房宮”筑在黃河支流附近,不在江南,這里是借用。
“官家”,筆鋒直接指向官僚,“改折” “一條鞭法”是皇帝制定投無路。這就是當時豐收年谷賤傷農的慘狀。
“乍可”即“寧可” (見《詩詞曲語辭匯釋》)。乍可兩句用農民語氣說: 我們寧可去當最苦最苦的河工,也不愿當農民了! 官府說什么的,“官家”是奉行皇帝旨意的。筆鋒已隱隱指向最高統治者。清初,屢興大獄,對漢人實行高壓,作者敢于如此犀利地揭露弊政,是非常大膽的。
上一篇:《陳維崧·南鄉子()·南鄉子》原文賞析
下一篇:《陳洵·南鄉子》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