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日喻》原文|注釋|賞析
生而眇①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蚋嬷唬?“日之狀如銅盤?!笨?sup>②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 “日之光如燭?!睊?sup>③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④,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道之難見也甚于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于眇⑤。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⑥,亦無以過于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鐘而之籥,轉而相⑦之,豈有既⑧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⑨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⑩之,皆求道之過(11)也。
然則道卒(12)不可求歟?蘇子(13)曰: “道可致(14)而不可求?!焙沃^致?孫武(15)曰: “善戰者致人,不致于人。”子夏(16)曰: “百工(17)居肆(18),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蹦?sup>(19)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20)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21),十歲而能浮(22),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23)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24)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25),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26)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27),士雜學(28)而不致于道;今也以經術(29)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渤海(30)吳君彥律,有志于學者也,方求舉于禮部(31),作《日喻》以告之。
(《經進東坡文集事略》)
注釋 ①眇(miao)——本指視力微弱或一目失明,此處指雙目失明。②扣——敲。③捫——摸的意思。④揣——摸?;a(yue): 古樂器,形如笛,比笛短。⑤達——明白、通曉。⑥巧譬——巧妙的比喻。善導——好的開導。⑦相——相互,這里有輾轉相比的意思。⑧既——完,終了。⑨即——就。⑩意——揣測,推想。(11)過——弊病。(12)卒——終于。(13)蘇子——蘇軾自稱。(14)致——招致,讓它自己來。(15)孫武——春秋時齊國杰出的軍事家。(16)子夏——孔子弟子,春秋時衛國人。(17)百工——各行各業的工人。(18)肆——指手工作坊。(19)莫之求——即莫求之。(20)沒——潛水。(21)涉——徒行渡水。(22)浮——浮水。(23)茍然——指隨隨便便不經學習便會潛水。(24)水之道——水性。(25)壯——30歲為壯。(26)溺——淹。(27)以聲律取士——指唐代和宋初都以詩賦取士。聲律:指詩賦,詩賦最重聲音格律。(28)雜學——古代除經史以外的學問稱雜學。(29)經術——或稱經義,指研究儒家的經典著作而言。(30)渤海——郡名。治所屬今山東境內。(31)禮部——當時主管教育、考試的中央機關。
賞析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告訴人們如何才能學得“道”。所謂道,就是指自然或社會固有的本質及其發展規律。這是一個極為抽象、深奧的問題,而蘇軾卻能以習見的事物,作出非常生動形象的譬喻,把深刻的道理講得深入淺出,發人深思。
蘇軾認為: “道可致而不可求”,主張“學以致道”。通篇用喻,都緊緊圍繞著這個中心。
不知其“道”而愿求之,這當然是好事。但如果方法不對,其效果往往與愿望相左。“眇者識日”的比喻就是要告訴人們,如果不接觸實際,缺乏對事物的實際體驗,單憑從別人那里聽來的一些知識作判斷,就難免發生錯誤,鬧出眇者識日時“自盤而之鐘,自鐘而之籥,轉而相之”的笑話來。這個比喻很生動地指出直接體驗的重要;離開直接體驗,就無法獲得對知識的全面認識和正確理解。
那么,是否只要親眼見過,就一定知其“道”呢?也不是。蘇軾認為,“即其所見而名之”與“莫之見而意之”同屬求道中相類似的錯誤。他強調實踐,認為必須通過實際鍛煉,才能獲得真知。如果僅憑聽來的一些道理行事,即使這些道理是正確的,也會象“北方之勇者”學游泳一樣,憑理入水,“未有不溺者”。求道,只有象南人那樣“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反復實踐,“道”也就“莫之求而自至”了。
最后,蘇軾結合現實,指出了“以聲律取士”和“以經術取士”兩種科舉制度的流弊,前者是“雜學而不致于道”,所學雜蕪不精,所達目標不明,結果就不能象工匠那樣,在作坊中潛心鉆研,不斷精進,終成其業。后者是“知求道而不務學”,目的雖明確,但不肯認真踏實地務學和實踐,因而也不能獲得切合實際的規律性認識。因此“致于道”與“務于學”,這是“致其道”兩個不可分割的方面和條件。
這篇雜文,緊緊圍繞著兩個比喻來闡發主旨。所舉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習見的事例。但是一經舉證,意義就很突出地顯示出來; 然后作者對其進行精辟的分析,透徹的議論,便自然而嚴謹地從不同角度揭示出其實質,從而畫龍點睛地闡明了主旨。前后的用喻又有所不同。前者是從比喻的反面來說明道理,后者是從正反兩面來著筆,都寫得精煉生動。前后用喻,皆以敘事為主,雜以作者簡短議論,世人的看法,圣哲的訓導。這樣就使文章縱橫捭闔,錯落有致,在活潑的行文中顯示出博大的氣勢。在文章結構上,先用眇者識日的可笑,比喻求道而事與愿違。中間用設問過渡。后半篇提出“道可致”與“學以致其道”,然后用南北人游泳作相對證明,真可謂用喻生動,轉折自然,步步深入,十分嚴謹。
上一篇:羅竹風《無刺的薔薇》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樂秀良《日記何罪!》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