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逍遙游》原文與翻譯、賞析
《莊子》
北冥有魚②,其名為鯤③。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④。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⑤,其翼若垂天之云⑥。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⑦;南冥者,天池也⑧。齊諧者⑨,志怪者也⑩;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11),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12),去以六月息者也(13)。”野馬也(14),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蒼蒼(16),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17)?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18)。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19),則芥為之舟(20),置杯焉則膠(21),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22),而后乃今培風(23);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24),而后乃今將圖南(25)。蜩與鸴鳩笑之曰(26):“我決起而飛(27),槍榆枋(28),時則不至(29),而控于地而已矣(30),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31),適莽蒼者(32),三飡而反(33),腹猶果然(34);適百里者,宿舂糧(35);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36),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37),小年不及大年(38)。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39),蟪蛄不知春秋(40),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41),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42),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43),眾人匹之(44),不亦悲乎?”
〔注釋〕
①本篇節選自《莊子·內篇》。是莊子的代表作,闡述了莊子的人生觀。②北冥,即北海。冥,水呈深黑色。③鯤,本指魚卵,這里借用大魚名。④鵬,古鳳字,大鳥名。⑤怒,形容鵬鳥欲飛時張開翅膀抖動羽毛的姿態。⑥其翼若垂天之云,鵬鳥的翅膀猶如天邊的云,形容它很大。垂,同“陲”,邊。垂天,天邊。⑦海運,海波翻滾。海波翻滾時必伴有大風,鵬鳥即趁此大風遷徙到南海。⑧天池,自然形成的大池。⑨齊諧,書名,一說人名。⑩志怪,記載怪異的事情。(11)水擊三千里,指鵬鳥起飛時兩翼拍擊水面,擊起水浪達三千里。(12)摶(tuan團),回旋上升。扶搖,即飆風,旋風。這句話是說鵬鳥借著飆風螺旋上升之勢,振翼飛上九萬里的高空。(13)去以六月息,息,風。六月間,海上常有大風,鵬鳥即乘這六月的風去南海。一說,息,休息,指鵬鳥需休息六個月的時間方可至南海。(14)野馬,游氣。春天陽氣勃發,遠望林野沼澤之間有氣上揚,狀如野馬,故名。(15)生物,動物。息,呼吸。指野馬、塵埃等微小之物是借著生物氣息的吹拂而在空中浮游的。鵬鳥雖與之大小懸殊,卻仍需憑借外力而動。(16)蒼蒼,深藍色。(17)“其正色邪”二句,這(深藍色)是天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太高遠,而無法看到它的最高處。(18)“其視下”二句,其,鵬鳥。這兩句說的是在九萬里高空的鵬鳥向下看,也是這樣,因相距太遠而看不到真正的顏色。(19)覆,倒。坳(ao奧)堂,堂上的低洼之地。(20)芥,小草。(21)置杯焉則膠,放上一個杯子就膠著不能動了。(22)“九萬里”句,鵬鳥能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是因為有巨大的風力在它的下面。(23)而后乃今,等于“然后方”。培風,乘風。(24)莫之夭閼(e惡)者,沒有什么可以阻擋它的。夭閼,阻擋。(25)圖南,圖謀往南飛。(26)蜩(tiao條),即蟬。學鳩,小鳥名。(27)決,迅疾的樣子。(28)槍,突過。榆,枋(fang方),榆樹和檀樹。(29)時則不至,有時或者飛不到。(30)控,投,落下。(31)“奚以之”句,何必高飛到九萬里之上又向南飛去呢?奚……為,何為?(32)適,往。莽蒼,郊野的顏色,代指郊野。(33)三飡而反,三頓飯的時間就可以返回。飡,同“餐”。反,同“返”。(34)果然,肚子飽的樣子。(35)宿春(chong充)糧,(臨行)前一晚就要搗米儲備糧食。(36)之二蟲,指蜩與學鳩。(37)知,同“智”。(38)年,壽命。(39)朝菌,早晨出生,日出即死的菌。晦,夜。朔,旦。(40)蟪(hui會)蛄,即寒蟬。春秋,指一年的時光。(41)冥靈,樹名。一說,大龜名。(42)大椿(chun春),樹名。(43)彭祖,姓篯(jian)名鏗,唐堯的臣子,封于彭,相傳他活了八百歲,以長壽著稱。(44)匹,比。
〔分析〕
《逍遙游》是莊子的代表作,它集中反映了莊子的基本思想和文章風格。
“逍遙”是疊韻聯綿字,是指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游”,即從容閑適,隨意娛樂。“逍遙游”就是莊子對于自由的論述。
怎樣才算逍遙自由?如何才能徹底擺脫束縛,進入絕對自由的境界呢?莊子把一切物(包括人)的行動,分成“有待”和“無待”兩類。所謂“待”即依賴、憑借之意。他認為一切有所待而后才能行動的人和物,即言行有賴于客觀外界條件的“有待”者,都不逍遙,只有無待的人才逍遙。一篇《逍遙游》就從論述“有待”“無待”入手,并由這兩大部分組成。前一部分即上半篇文章,廣泛論述“有待”的物和人,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不論其形體大小、壽命長短、才能高下,其行動都受制于客觀條件,因此,大至“不知其幾千里”之鯤鵬,小至塵埃、游氣,壽長如彭祖、大椿,壽短若朝菌、蟪蛄,才高如御風而行的列子,才低若智效一官者,都是不得逍遙自由的有待者。從“若夫乘天地之正”開始,文章轉入下半篇,剖析闡述“無待”問題。
《逍遙游》的下半篇,莊子通過對圣人無名,神人無功,至人無己的描繪論述,宣揚了他“無所待”絕對自由的人生觀。本文雖節選了《逍遙游》的前一段,但也可看出莊子的哲學思想,鑄成了他所特有的氣質,一旦發為文章,便構成了獨特的風格。《逍遙游》也不例外,就其顯著的特點而言,約有三點。
首先,奇思異想,富有浪漫主義色彩。《逍遙游》不僅是莊子創作的千古奇文,而且是莊子浪漫主義的象征。他筆下的鯤鵬,動輒以“千里”計:其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其行,“水擊三千里”;其飛,“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形象何等瑰瑋,氣勢何等磅礴?偌大之鯤鵬,彼此又可轉化,其事理又是何等奇特?堪稱“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劉熙載《藝概》),正如魯迅所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
其次,善于以寓言說理,在結構上具有云斷山連的特色。司馬遷說:莊子文章“大抵率寓言也”,確實不錯。一篇《逍遙游》,以鯤鵬轉化的寓言開始,以無用之樗的寓言結束,中間又夾進了列子御風、許由拒禪、姑射之神、惠子掊瓠、不龜手之藥等等寓言,層見疊出,比比皆是。莊子借這些寓言闡述其哲學思想,把有待、無待等等玄妙的哲理,化為雋永的小品,令人感到意趣無窮,讀之不厭。本文雖僅節選《逍遙游》一段,亦可見這一特色。
第三,善于進行有趣的詭辯,在格調上具有滑稽幽默的情趣。莊子是著名的詭辯家,他常常主觀任意地為其謬論辯護,以事物表面的相似之點為據,論證他所要論證的一切。《逍遙游》為了論證無所可待則可逍遙自由的思想而描敘了莊子和惠子的一場辯論。惠子以無所可容的瓠落、大而無用的樗樹,比喻莊子的主張,要莊子放棄。莊子則借寓言反唇相譏,把惠子比作自以為有用的貍狌,雖善捕鼠,終陷網罟而死。至于大樗,看似無用,然其正因為對他人無用而“不夭斤斧”,保存了自己,從而逍遙自在,無所困苦。這雖是詭辯,但機趣橫生。不僅論題巧妙,而且設喻析理,詼諧幽默,妙語巧喻,聯翩而至。莊子不僅是一位詭辯家,而且是我國古代的幽默大師。
〔評說〕
歸有光《南華真經評注》引王安石曰:“此篇直述體,大小二字,乃其眼目。 鯤鵬大者,鸴鳩斥鷃小者。 文字一頭二證一結,奇崛不倫。”
陸長庚《南華真經副墨》:“意中生意,言外立言,統中線引,草里蛇眠,云破月映,藕斷絲連。作是觀者,許讀此篇。”
胡文英《莊子獨見》:“前段如煙雨迷離,龍變虎躍。后段如風清月朗,梧竹瀟疏。善讀者要須撥開枝葉,方見本根。千古奇文,原只是家常茶飯也。”
宣穎《南華經解》:“《逍遙游》主意,只在‘至人無己’。‘無己’所以為逍遙游也。然說與天下人皆不信,非其故意不信,是他見識只到這個地步。譬如九層之臺,身止到得這一層,便不知上面一層是何氣象。然則非其信之不及,乃其知之不及耳。前大半篇只為此,故特地蕩漾出‘小知不及大知’一語,以抹到庸愚,然后快展己說焉。鯤鵬大,蜩與鸴鳩小,大意只如此而已。看他前前后后,都是憑空噓氣,盡行文之致而已。”
上一篇:散文賦《送董邵南游河北序》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鄭伯克段于鄢》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