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吳偉業·采石磯》原文賞析
石壁千尋險,江流一矢爭。曾聞飛將上,落日吊開平。
詩作于順治二年 (1645) 春。當時清政權已控制整個北中國,正積極籌劃渡江南下。而憑借長江天險茍延殘喘干南京的南明弘光小朝廷依然宴安耽樂,醉生夢死,秉國者馬、阮之流眩豪鬻爵,排斥異己,根本不以北上進取、恢復中原為事。作者對如此政局深感痛心失望,同時也不得不考慮遠禍全身,因而在清兵南下之前就托故辭職,脫離弘光王朝。東歸前夕,一個春寒料峭的黃昏,作者獨自登臨采石磯,作此詩以寄托心境。
采石磯在安徽省馬鞍山市西南,與天門山夾江對峙,形勢險峻,為南京城西南屏障,歷來稱兵家必爭之地。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曾在此大破元軍,奠定帝業。按《明史·常遇春傳》: “(元)至正十五年 (1355) …… (明) 兵薄中渚磯。元兵陣磯上,舟距岸且三丈余,莫能登。遇春飛舸至,太祖麾之前。遇春應聲,奮戈直前。敵接其戈,乘勢躍而上,大呼跳蕩,元軍披靡。諸將乘之,遂拔采石,進取太平。”常遇春后以戰功追封開平王。作者于三百年后登臨憑吊明初君臣建功創業的古戰場,聯想當時凋敝危亡的形勢遭際,心中自有一番滄桑感慨。詩歌以寫景發端,起句寫采石磯高峻險要的地形,二句則暗用《左傳·成公十五年》養由基一矢復命的故事,指出采石磯是古來兵家必爭之地。首聯自然入對,氣勢不凡,為以下生發感慨作必要的鋪墊。明朝的開國群臣就是在如此險惡艱苦的條件下開創基業的,而曾幾何時,江山依舊,人事全非,清軍的長驅南下勢將不免,先輩開創的基業已面臨傾圮覆滅的厄運。如果說“飛將”一詞形象描繪了常遇春飛身上磯、所向披靡的戰將英姿,那么“曾聞”一詞正委婉傳出了先哲已逝、冀北群空的哀嘆,與唐人“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正復出于一轍而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落日吊開平”,顯然不單是吊一個常遇春,更蘊涵著作者對日薄西山的南明王朝、對江河日下的敗亡之勢的悲嘆痛惜。
采石磯是歷代文人樂于登臨的勝地,李白、蘇舜卿、陸游、文天祥等都曾在此留下題詠之作。吳梅村此詩以少勝多,融會江山形勝、歷史風云、時代氣息、身世感受于五言絕句短短二十言的方寸天地之中,立意宏遠而無空廓之弊,結篇精致而去雕煉之跡,誠如靳榮藩《集覽》所謂“不著議論,自然人格”,是明清人五言絕句中不可多見的佳構。
上一篇:古詩《高啟·送謝恭》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邊貢·重贈吳國賓》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