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這首詩的意旨只是游子思家。詩中引用《楚辭》的地方很多,成辭也有,意境也有;但全詩并非思君之作。《十九首》是仿樂府的,樂府里沒有思君的話,漢魏六朝的詩里也沒有,本詩似乎不會是例外。“涉江”是《楚辭》的篇名,屈原所作的《九章》之一。本詩是借用這個成辭,一面也多少暗示著詩中主人的流離轉徙——《涉江》篇所敘的正是屈原流離轉徙的情形。采芳草送人,本是古代的風俗。《詩經·鄭風·溱洧》篇道:“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蔄兮。”《毛傳》:“蕳,蘭也。”《詩》又道:“且往觀乎,洧之外,洵訐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鄭玄《箋》說士與女分別時,“送女以勺藥,結恩情也”。《毛傳》說勺藥也是香草。《楚辭》也道:“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折疏麻兮瑤華,將以遺兮離居”。可見采芳相贈,是結恩情的意思,男女都可,遠近也都可。
本詩“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便說的采芳。芙蓉是蓮花,《溱洧》篇的蔄,《韓詩》說是蓮花;本詩作者也許兼用《韓詩》的解釋。蓮也是芳草。這兩句是兩回事。河里采芙容是一事,蘭澤里采蘭另是一事。“多芳草”的芳草就指蘭而言。《楚辭·招魂》道:“皋蘭被徑兮斯路漸。”王逸注:“漸,沒也;言澤中香草茂盛,復被徑路。”這正是“蘭澤多芳草”的意思。《招魂》那句下還有“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二語。本詩“蘭澤多芳草”引用《招魂》,還暗示著傷春思歸的意思。采芳草的風俗,漢代似乎已經沒有。作詩人也許看見一些芳草,即景生情,想到古代的風俗,便根據《詩經》、《楚辭》,虛擬出采蓮采蘭的事實來。詩中想象的境地本來多,只要有暗示力就成。
采蓮采蘭原為的送給“遠者”,“所思”的人,“離居”的人——這人是“同心”人,也就是妻室。可是采芳送遠到底只是一句自慰的話,一個自慰的念頭;道路這么遠這么長,又怎樣送得到呢?辛辛苦苦的東采西采,到手一把芳草;這才恍然記起所思的人還在遠道,沒法子送去。那么,采了這些芳草是要給誰呢?不是白費嗎?不是傻嗎?古人道:“詩之失,愚。”正指這種境地說。這種愚只是無可奈何的自慰。“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不是自問自答,是一句話,是自詰自嘲。
記起了“所思在遠道”,不免爽然自失。于是乎“還顧望舊鄉”。《涉江》里道:“乘鄂渚而反顧兮”,《離騷》里也有“忽臨睨夫舊鄉”的句子。古樂府道:“遠望可以當歸”;“還顧望舊鄉”又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慰。可是“長路漫浩浩”,舊鄉那兒有一些蹤影呢?不免又是一層失望。漫漫,長遠貌,《文選》左思《吳都賦》劉淵林注。浩浩,廣大貌,《楚辭·懷沙》王逸注。這一句該是“長路漫漫浩浩”的省略。漫漫省為漫,疊字省為單辭,《詩經》里常見。這首詩以前,這首詩以后,似乎都沒有如此的句子。“還顧望舊鄉”一語,舊解紛歧。一說,全詩是居者思念行者之作,還顧望鄉是居者揣想行者如此這般(姜任修《古詩十九首釋》,張玉谷《古詩賞析》)。曹丕《燕歌行》道:“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正是居者從對面揣想。但那里說出“念君”,脈絡分明。本詩的“還顧”若也照此解說,卻似乎太曲折些。這樣曲折的組織,唐宋詩里也只偶見,古詩里是不會有的。
本詩主人在兩層失望之余,逼得只有直抒胸臆;采芳既不能贈遠,望鄉又茫無所見,只好心上溫尋一番罷了。這便是“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二語。由相思而采芳草,由采芳草而望舊鄉,由望舊鄉而回到相思,兜了一個圈子,真是無可奈何到了極處。所以有“憂傷以終老”這樣激切的口氣。《周易》:“二人同心”,這里借指夫婦。同心人該是生同室,死同穴,所謂“偕老”。現在卻“同心而離居”;“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想來是只有憂傷終老的了!“而離居”的“而”字包括著離居的種種因由種種經歷;古詩渾成,不描寫細節,也是時代使然。但讀者并不感到缺少,因為全詩都是粗筆,這兒一個“而”字盡夠咀嚼的。“憂傷以終老”一面是怨語,一面也重申“同心”的意思——是說盡管憂傷,決無兩意。這兩句兼說自己和所思的人,跟上文專說自己的不同;可是下句還是側重在自己身上。
本詩跟“庭中有奇樹”一首,各只八句,在《十九首》中是最短的。這一首里復沓的效用最易見。首二語都是采芳草;“遠道”一面跟“舊鄉”是一事,一面又跟“長路漫浩浩”是一事。八句里雖然復沓了好些處,卻能變化。“涉江”說“采”,下句便省去“采”字,句式就各別;而兩語的背景又各不相同。“遠道”是泛指,“舊鄉”是專指;“遠道”是“天一方”,“長路漫浩浩”是這“一方”到那“一方”的中間。這樣便不單調。而詩中主人相思的深切卻得藉這些復沓處顯出。既采蓮,又采蘭,是唯恐恩情不足。所思的人所在的地方,兩次說及,也為的增強力量。既說道遠,又說路長,再加上“漫浩浩”,只是“會面安可知”的意思。這些都是相思,也都是“憂傷”,都是從“同心而離居”來的。
上一篇:漢樂府《古詩十九首》原文|譯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韋莊《臺城》原文|譯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