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曲《沈園》原文與翻譯、賞析
[宋] 陸 游
其 一
城上斜陽畫角哀②,沈園非復舊池臺。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③。
〔注釋〕
①本篇選自陸游《劍南詩稿》。陸游原娶表妹唐琬,感情很好。因婆媳不和,被迫分離。唐琬改嫁趙士程。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兩人在沈園偶然重逢,唐琬以酒肴款待。陸游非常傷感,在園壁上題了一首《釵頭鳳》。不久,唐琬抑郁而死(事見周密《齊東野語》、陳鵠《耄舊續聞》)。宋寧宗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春,陸游七十五歲時重游舊地,感傷往事而作此二首詩。沈園,故址在今紹興禹跡寺南。②畫角,古樂器,出自西羌,形似竹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因外加彩繪,故名。古時多在軍中用以警昏曉,發聲哀厲高亢。③驚鴻,比喻美人的體態輕盈。曹植《洛神賦》:“翩若驚鴻”。李善注:“翩翩然若鴻雁之驚。”后亦作美人的代稱,這里指唐琬。
其 二
夢斷香消四十年①,沈園柳老不吹綿②。
此身行作稽山土③,猶吊遺蹤一泫然④。
〔注釋〕
①香消,指唐琬的死。四十年,舉成數而言,實已相距四十四年。②綿,柳絮。③稽山,會稽山,在今紹興東南。④泫(xuan眩)然,黯然流淚的樣子。
〔分析〕
陸游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詩人。他寫過成千上百首激昂慷慨、氣壯山河的雄偉詩篇。但是,他也是一位感情真摯的男子漢,為了他自己不幸的婚姻和心愛的前妻,曾經寫過好多篇纏綿悱惻的詩詞,《沈園》就是其中著名的二首。
陸游青年時期和他表妹唐琬結婚,兩人伉儷情深,感情彌篤。但他母親不喜歡這個媳婦,在封建家長制的高壓下,被迫拆散鴛鴦。之后,唐琬改嫁趙士程,陸游另娶王氏。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春,陸游在沈氏園林中邂逅唐琬夫婦,唐琬殷勤以酒肴款待,陸游更為傷感,在壁上題了《釵頭鳳(紅酥手黃滕酒)》一首。唐琬也和了一首《釵頭鳳(世情薄人情惡)》〔注〕。分手以后,唐琬不勝悲痛,憂郁而死。陸游則始終不忘與唐琬的一片真情。
宋寧宗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陸游重游舊地,雖然時隔四十多年,但與唐琬在這里相見的一情一景,仍然歷歷在目。這位七十五歲的老翁,滿懷凄愴而又感情真摯地寫下了這兩首詩。
第一首即景生情,勾起了對往事的回憶。
“城上斜陽畫角哀,”寫的是環境。傍晚時分,夕陽西下,時間的本身就帶有傷感的情愫。這時,一陣陣哀怨的軍號聲遠遠傳來,更是加深了環境的凄楚。“一切景語皆情語”,第一句就是以景托情,為全詩定下了情感的基調。
“沈園非復舊池臺。”寫的是景物。沈園早已三易其主,景色全非。其實,陸游曾經多次來此尋找往日的回憶。宋光宗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他也曾到此憶舊,寫下了“林亭感舊空回首,泉路憑誰說短長”的詩句,深情地懷念著黃泉之下的前妻唐琬。這次再到沈園,池臺的舊容舊貌雖然早已非復舊觀,但陸游懷舊情思,則是日久彌深。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寫的是回憶。橋下的春水,綠波依舊。想當年,唐琬的倩影曾經在這漣漪的水波中映出閃人的光彩。“驚鴻”是年輕女子美貌的象征,曹植《洛神賦》曾有“翩若驚鴻”的佳句。這里用在對唐琬的描述,更是符合詩人的心態。在他的心目中,唐琬的倩影,唐琬的音容笑貌,唐琬的一舉一動,以及唐琬的心靈,都是無比美麗的。然而,這“傷心”二字,卻直截了當地道出了陸游的內心獨白:景色全非,倩人不見,思緒縈懷,何其傷心乃爾!
第二首寓情于景,表達了詩人對唐琬的深深懷念之情。
“夢斷香消四十年,”舊地重游,感慨萬千。“夢斷”指的是詩人與唐琬再度相見的機會永遠不可再得。“香消”指的是唐琬早已離開人世。“四十年”是一個約數,其實,自那次沈園相逢,不久唐琬凄然逝世,到這次詩人重游故地,已經相隔了整整四十四年。人的一生,能有幾個四十四年? 時間上相距如此久遠,而陸游的情思依然戀戀不舍,可見詩人感情之深厚,思念的真切,讀來感人肺腑。
“沈園柳老不吹綿。”沈園的柳樹,早已老朽不堪,不可能再吐出絲絲的柳絮,隨風飛揚,飄灑四方。這,不僅僅是對景色的描繪,而且是詩人對自己本人的真實寫照。人事變遷,年老體衰,詩人青年時期恢復祖國河山的雄心壯志,已經無法實現;詩人青年時期與唐琬的恩恩愛愛,也已無法挽回。寫景原是為了寫情,情景相映,陸游深沉的懷念,更是入木三分,躍然紙上。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陸游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生在會稽山下,長在會稽山下,最后又老在會稽山下。七十五歲的老翁,在世已經時日無多,即將化作會稽山下的一抔黃土;但是,即使在這樣的歲月里,他仍然要到與唐琬相逢的遺蹤之處,憑吊一番,灑下一掬流自內心的熱淚。遺蹤愈是悠久,懷念愈是深沉;人愈是衰老,真情愈是誠摯。景與情,人與景,人與情,在此已經融為一個整體,凄清而又熱烈的感情,從字里行間噴薄欲出,真是催人淚下。
兩首詩是一個整體,從敘事開始,到抒情結束,以景托情,情景交融。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通過細致的回憶過程,把詩人至死不渝地忠于愛情的情愫和盤托出;同時,也使詩歌的抒情藝術躍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上一篇:散文賦《江水·三峽》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滄浪亭記》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