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任
行人莫折柳青青,看取楊花可暫停。
到底不知離別苦,后身還去化浮萍。
黃任的這首《楊花》詩,以見解新穎、篇法嚴緊顯示出自己的特色,詩人本人也因此詩的成功而獲得“黃楊花”的雅號。
“楊花”,即柳絮。詩詠楊花,卻從勸說“行人莫折柳青青”說起。行人折柳是怎么回事?楊花與折柳又有什么相干呢?原來,在古人心目中,“柳”字的讀音諧“留”字,送別時折柳相贈用以表示挽留之意。李白的“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其中即包含有這一層意思。本詩作者黃任卻一反傳統,標新立異,勸人在送行時不要折柳。原因是詩人從楊花身上受到了啟發。因而在首句大聲喝起之后,便于次句揭出原因,點到楊花。“看取”之“取”作語助,表示動作的進行;“可暫停”,回應上句“折柳”二字。意思是如果看到了楊花,了解到了楊花的本性,那就不會再去折柳了。三、四句作進一步的申述,補足第二句的意思。詩人像是指著楊花在說:你看,楊花本身即是不知離別之苦的。否則,它在飄落水中之后不會化為浮萍了。關于楊花化為浮萍的說法,并不科學,但古已有之。蘇軾《水龍吟·次章質夫楊花詞》:“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自注:“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浮萍是隨風浪飄動的水草,萍蹤不定,正如游子一樣。這怎能讓人相信生出楊花的柳枝會成為多情挽留行客的象征呢?詩人的議論繞了一圈,最終又回到開篇的“行人莫折柳青青”這一層意思上。
此詩篇法嚴緊,一氣蟬聯而下,句句相承,首尾呼應。詩人不斷提出論斷,造成懸念,又不斷加以說明,在所作的說明中又有新的懸念,還需再次加以說明,直到末句,才算將謎底完全揭開。一如抽蕉、剝筍,剝去一層,又見一層,而非一語道破。謝榛在《四溟詩話》中曾把詩的寫法分為兩類,一類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詩”,如杜甫的“日出籬東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鳴翡翠,沙僻舞鹍雞。”(《絕句六首》之一);另一類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詩”,黃任的這首《楊花》即是這一類的一個典型的例子。
上一篇:王士禛《余澹心寄《金陵詠懷古跡》卻寄二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峻德《望潼關》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