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承謙·解佩令》原文賞析
登大別山
澄江如練,碧峰孤擁。指晴川,片帆催送。轉眼春歸,奈客里、登臨誰共?踏殘芳、玉鞭飛鞚。
東連彭蠡,斜通蟠冢。古山川,楚天搖控。落日魚龍,喚長笛一聲吹動。恨茫茫,北云南夢。
作者站在大別山頂,放眼四望,感想萬端,觸景生情。首先映入眼底的是迤邐而來、蜿蜒而去的長江,自然聯想起“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的詩句(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第二句,“碧峰孤擁”形容碧翠的山峰在廣袤的原野上拔地而起。“擁”是簇擁,“孤”形容山勢高聳險峻。作者站在山峰之上,面對連綿高聳的山巒,難免要產生這種心理感覺。第三、四句,“指晴川,片帆催送”,仍是寫作者目及之所見,承首句“澄江如練”而來,極富動感,畫面也仿佛活動起來。“轉眼春歸”交代到了暮春時節。作者出門時恰是春天伊始,到了登臨大別山時,春天卻要歸去了。“轉眼”道時間飛快。詞至此,均以平緩語氣寫眼前景色。接下筆鋒一轉,語氣也由平穩而轉沉郁。“奈客里、登臨誰共?踏殘芳、玉鞭飛鞚。”“玉鞭飛鞚”,本意馭馬飛馳,這里作“奔波”解。“奈客里” 句明“客里”“登臨”,“奈”字,流露無可奈何心情。原因在于無人共登臨。“殘芳”照應“春歸”,語氣平緩,造語自然; 后由寫景自然轉入抒情。
下片作者收回惜春和懷人的情懷,目光由如練的澄江轉而向四周眺望。一、二句:“東連彭蠡,斜通蟠冢。”這是寫大別山所處的地理位置。“彭蠡”,湖名,在今江西省,即鄱陽湖。蟠冢,山名,一在陜西寧強縣北,東漢水發源地。一在甘肅天水縣西南,西漢水發源于此。二山南北相距數百里,支脈隱然相聯屬。以浩浩之“彭蠡”與茫茫之“蟠冢”襯出大別山之雄偉。以上是俯視之所見。“楚天遙控”,作者登臨之際已值落日時分,回首西望,楚天歷歷在目。登臨處幾與天接,“控”字形象準確。“落日魚龍”寫大別山勢。整個畫面富立體感。結末二句:“喚長笛一聲吹動。恨茫茫,北云南夢。”登臨送目,最易觸動詩人情懷。這里作者以一個細節性動作,借助長笛以抒胸中之塊壘。而“恨”的內涵是什么? “北云南夢”作了回答。云夢,澤名。對古云夢澤,歷來說法不一。其一說本為二澤,云在江北,夢在江南。結合上片所寫來看,作者用“北云南夢”四字,有雙關之意:一是用以表示所思之人天各一方,因此“恨茫茫”; 同時,也以縹緲空幻之云夢,形容前句的“恨”。含蓄而深致,留給讀者以聯想余地。
上下片均以寫景開始,最后歸到懷人。作者竭力想通過登臨,排遣內心的思念,可是終難擺脫。在寫景上,上片寫江,下片寫湖、山; 上片為俯視,下片為仰觀,富于變化。陳廷焯評曰:“寓纖秾于閑雅之中,流逸韻于楮墨之外。” (《白雨齋詞話》卷四)是本詞在風格上的特點。
上一篇:《龔賢·西江月》原文賞析
下一篇:《朱彝尊·解珮令》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