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揚無咎·柳梢青》揚無咎
揚無咎
茅舍疏籬。半飄殘雪,斜臥低枝。可更相宜,煙籠修竹①,月在寒溪。亭亭佇立移時。判瘦損、無妨為伊②。誰賦才情,畫成幽思,寫入新詩。
注釋 ①修竹:細(xì)長的竹子。②判:分開,截然不同。伊:彼、她。第三人稱代詞,多指女子。
鑒賞 揚無咎是南宋名士,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他不愿依附奸臣秦檜,遂終身未仕,隱居于清江,過著平淡的生活。本篇就是此間所作,全詞借雪景表達(dá)出對戀人的思念,語言清倩,極富韻致。
上闋側(cè)重寫景。“茅舍疏籬”,點明了作者的居所,其住宅樸素、簡雅,有農(nóng)家風(fēng)情,能甘心生活于此的人,一定有著五柳先生的風(fēng)范,不流于俗。“半飄殘雪”語出新奇,不是飛雪,而是近“殘”,暗含雪之將息,“半”字表明雪時飄時止,幾近消逝。此時雖有雪花飄搖,卻折射出雪霽之景。微雪無聲無息,給幽靜的小舍增添了一分詩意。試看冬樹,已是銀裝素裹,雪花“斜臥”枝條。此句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富含情趣。樹枝雖被壓低,卻不給人以壓抑感,雪樹交融的溫情脈脈正符合“逃禪老人”心靈鑄就的世界圖景:靜逸、清新、平和、淡美。
前三句已經(jīng)營造出一種詩意的空間,而“可更相宜”又遞進一層,給這小居增添了新意。細(xì)看去,原來有修竹、明月的聯(lián)袂:“煙籠修竹”寫出了竹林的縹緲情韻;“月在寒溪”共享著夜的溫存,雪、竹、月、水巧妙交融,使簡陋的“茅舍疏籬”也頓生光彩。如此美景,如此愜意,卻無佳人共賞,可堪遺憾,可謂失意!
由景生情,下闋作者自然轉(zhuǎn)入感懷。“亭亭佇立移時”是作者的自畫像,在這寂靜的雪夜,他在獨自等待,徘徊多時,猶未離開。他在等待誰呢?“判瘦損、無妨為伊”,答案顯而易見,他在等待戀人的歸來。他甚至愿意為等待而“瘦損”,這與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鳳棲梧》)可謂異曲同工,都是癡情人,甘心為愛付出一切。詞人田為甚至愿意“拚卻一年憔悴、待春歸”(《南柯子·春思》),對作者而言,可謂愿“拚卻一年憔悴、待伊回”,其中真心可知。
“誰賦才情”三句富含哲理,值得玩味。詞人本善書畫,又工于詞,人稱“逃禪三絕”,此時他依舊在追問:“誰賦才情”才能讓他把不盡的相思寫入新詩?他追求“我手寫我口”,希望把自己的相思描繪得真實、完美,最大限度地吻合本心,而這也正是“言不盡意”和“得意忘言”論辯的癥結(jié)所在,究竟能否做到?其實不必深究,繼續(xù)在筆墨紙硯間寄托相思足矣。全詞在溫存與浪漫中收筆,帶給讀者無限的回味。
全詞語言淡雅,畫面精致,作者表達(dá)的是一己相思,卻欲擒故縱,以美景反襯人的形單影只,達(dá)到了淺語長情的藝術(shù)效果。(張雅莉)
溪橋深翠圖 【清】 方琮 廣東省博物館藏
鏈接 宋代小品畫盛行。中國畫中一種幅式較小或形式較簡的繪畫作品,謂之小品。其名源出佛經(jīng),佛家稱其經(jīng)典,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中國畫小品盛行于宋代,一說為屏風(fēng)上的飾圖,有方有圓,每屏嵌十多幅,圓形的常以紈扇嵌入;一說為壁畫的粉本(畫稿),雖小而不輕心率意。徽宗趙佶建成龍德宮,命待詔圖畫宮中屏壁,皆極一時之選。又一說為燈片和窗紗上用的飾圖。其說雖繁,但指一種小型畫作則是一致的。現(xiàn)存的宋人冊頁、團扇等便屬此類。宋人小品具有小中見大、雋永精致的藝術(shù)特色,可視為宋代繪畫的縮影。
柳梢青
揚無咎
屋角墻隅。占寬閑處,種兩三株。月夕煙朝,影侵窗牖,香徹肌膚。群芳欲比何如。癯儒豈、膏粱共途①。因事順心,為花修史,從記中書②。
注釋 ①癯(qú)儒:隱居山澤、瘦弱清廉的學(xué)士。膏粱:泛指精美的食品,指驕奢淫逸的習(xí)性。膏,肥肉。粱,細(xì)糧。②中書:皇宮中的藏書,亦特指宮中記事的書。
鑒賞 揚無咎一生隱居不仕,安于寧靜致遠(yuǎn)的生活。除了品質(zhì)高潔,還擅長書畫,工于詞章,真可謂難得。全詞詠梅,作者以精妙的手法勾勒出梅的氣質(zhì)和神韻,筆法幽美,格調(diào)清新,宛若一幅沖淡的水墨圖,深得“詞中有畫,畫中有詞”的興味。
宋劉克莊云:“藝人至者不兩能,善畫者不必妙詞翰,有詞翰者類不工畫。前代惟王維、鄭虔兼之。維以詞客畫師自命,虔有三絕之名。本朝文湖州、李龍眠亦然。過江后稱揚補之,其墨梅擅天下,身后寸紙千金。所制梅詞《柳梢青》十闋,不減《花間》《香奩》及小晏、秦郎得意之作。詞畫既妙,而行書姿媚精絕,可與陳簡齋相伯仲,頃見碑本,已堪寶玩,況真跡乎?孟芳此卷,宜顏曰逃禪三絕。”(《后村先生大全集·題揚補之詞畫》)可見這首詞的確價值獨特,值得玩味。
開篇三句點明了梅花的生長環(huán)境。“屋角墻隅”,表明其位處偏僻,拒絕喧鬧;“占寬閑處”,暗含種梅并非刻意而為;“種兩三株”,顯示梅花不多,僅是幾枝芳菲。兩三株梅花,在清幽的小院,在寂靜的角落,悄然生長,孕育芬芳,梅生天然,主人的風(fēng)雅自適可見一斑。
“月夕煙朝”一語概括了一天的時光,日新月明,清風(fēng)拂面,梅影斜映疏牖,梅香飄出窗前。古人云:“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杜耒《寒夜》)的確,小屋因有了梅花,便多了日影流暖,月影婆娑,使單調(diào)的小屋有了明快和動感,增加了些許詩意和婉轉(zhuǎn)。作者獨隱清江,有此佳梅陪伴,可無憾矣!難怪作者曾有跋語:“《柳梢青》十首,平生與梅有緣,既畫之,又賦之,自樂如此,不知觀者以為何如也。老境對花,時一歌之,豈欲投他人耳目,非知音者不可以示也。”(明朱存理《鐵網(wǎng)珊瑚》卷一一),作者雖沒達(dá)到宋代林逋“梅妻鶴子”的癡癖境界,卻也具有一種真雅風(fēng)流。
四梅圖(之四) 【宋】 揚無咎 故宮博物院藏
由“群芳”二字,作者轉(zhuǎn)入議論。“欲比何如”猶言“欲比不如”,梅的高雅氣質(zhì)使群芳望塵莫及,寫花是為了喻人,那么自己呢?作者的回答是“癯儒豈、膏粱共途”。“癯儒”是作者的自比,“膏粱”代指那些驕奢庸俗的子弟,結(jié)合當(dāng)時的社會現(xiàn)實,應(yīng)是指偏安江南、沉溺歌舞升平的南宋權(quán)貴。作者看不起他們的所作所為,不愿隨波逐流,不愿阿附奸佞之輩,所以選擇了退隱,獨善其身,守住內(nèi)心的精神家園,與喪權(quán)辱國、賣國求榮之輩徹底劃清界限。所以,作者“豈”肯與之“共途”? 至此,作者的形象自現(xiàn),梅花即人,人即梅花,作者與梅在玉潔冰清、高潔自適中完美統(tǒng)一。
“因事順心”語含蘊藉,需要仔細(xì)體味。“因事”“順心”,表明了作者現(xiàn)在不是完全地“順心”,還有一些愁思夾雜心間,影響著自己的情緒,它們究竟是什么呢? 自然是指那個慘淡的社會,作者選擇退隱并不是性情至此,實乃身處亂世的無奈之舉。如果此時是江山錦繡,天下太平,他是希望大展宏圖、有所作為的。而今,理想與現(xiàn)實相去萬里,詞人倍感不順,幸好還有梅花相伴,使自己不會過于孤單。梅花不流于俗,任憑時代變遷,兀自孤高傲寒,這恰是作者的人生哲學(xué)。結(jié)尾處作者發(fā)出心語:“因事順心,為花修史,從記中書。”等到“順心”的時刻,他愿意為梅花修史,使之千古流傳。
全詞寫梅,卻無一“梅”字,但處處顯出高潔、素雅的梅花之韻,可謂筆力高俊。作者以梅自比,蘊涵真意,表達(dá)了自己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心境。(張雅莉)
集評 清·錢曾:“古人鮮有畫梅者。五代滕勝華始寫《梅花白鵝圖》,而宋趙士雷繼之,又作《梅汀落雁圖》。厥后邱慶馀、徐熙輩,皆傅五采,仲仁師起于衡之華光山,怒而掃去之,以濃墨點滴成墨花,加以枝柯,儼然如疏影橫斜于明月之下。逃禪老人揚補之又以水墨涂絹出白葩,尤覺精神雅逸,梅花至此,蓋飄然不群矣。”(《讀書敏求記》)卷三下宋伯仁《梅花喜神譜》二卷注引潛溪先生)
鏈接 揚無咎《四梅圖》與“圈花法”。揚無咎是南宋時期著名的畫家,工畫水墨梅竹、水仙,尤擅長墨梅,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四梅圖》是揚無咎在乾道元年(1165)所作,畫卷分四段,分別描繪了梅花含苞、待放、盛開、殘敗時的不同景象。揚無咎的梅花并不過于重視梅花的形和色,而是更強調(diào)梅花的情與意,借以抒寫梅花深涵的意蘊,所以,在他的筆下,梅花多純用水墨繪成,梅干時露飛白,瘦勁有力,花瓣白描雙勾,以濃墨點出蕊、萼,這就是他所開創(chuàng)的“圈花法”,在畫史上影響很大。
上一篇:《兩宋詞·仲殊·柳梢青》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張林·柳梢青》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