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翼
峭寒催換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風管閑事,紅他楓葉白人頭。
詩一開頭就點出了深秋季節(jié)。“峭寒”,是指氣候的突然轉冷,于深秋中,又有嚴寒將至的氣氛。“催換”棉裘,言下有緊迫性。對年老體弱的人來說,對氣候的突然轉冷,是最敏感的?!澳久蕖碑a(chǎn)于南方,“木棉裘”是指以木棉為絮的棉袍等冬衣。
“倚杖郊原作近游”句,寫詩人正在野外步行游玩。談不上是健步輕盈,而只是“倚杖”而行,且只作“近游”。老弱之態(tài),筆下悄悄帶出。聯(lián)系第一句看,兩句勾勒出的形象是:在早寒的秋風中,詩人拄著拐杖,頂著峭寒,乘興出游。在“峭寒”中,難免有瑟索感,但詩人的心情是曠達的,舒緩的。
在秋天的郊野,詩人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秋風”在“管閑事”?!白钍恰保谶@里當“尤其是”解。在種種自然現(xiàn)象中,尤其是秋風忙忙碌碌,好管閑事:它把楓葉染紅,它把人的頭發(fā)吹白。實際上寫的是在秋風中,一片紅色的楓林下,站著一位白頭老翁——詩人自己。色彩對比鮮明,又用與秋風對話的語氣,將秋風擬人化,顯得活潑而特別有生氣。
這首詩寫秋天的郊野,事實是“秋風蕭瑟天氣涼”的自然背景。在這個背景中,有在秋天就穿上冬衣、拄著拐仗,只能作“近游”的白頭老人,蒼老而孱弱。天氣面臨著的是嚴冬的即將到來;老人面臨的是人生的最后階段。這種題材,常見的是“悲秋”的主題,是垂老的嘆息。然而這篇詩的基調(diào)是那樣幽默而具有活力?!扒秃?,可對付以“木棉裘”;體弱,可作“倚杖”游;“白頭”與“紅葉”同觀,卻也別有情趣。表面上看來,是怪秋風不該染紅楓葉吹白人頭,應讓樹木永遠是春夏的蔥蘢,人們青春永駐。但說得輕松俏皮,流露出一種豁達的情懷,反映了詩人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這首詩在寫作上不落俗套,一掃“悲秋”、“垂老嘆”等傳統(tǒng)作品低沉悲苦的調(diào)子,自創(chuàng)新意。詩的語言通俗淺顯,而又耐人尋味。風格詼諧風趣。
上一篇:李白《山中問答》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陳文述《月夜聞紡織聲(三首選一)》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