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顧景星·蔡邕論
王允既誅董卓,蔡邕動色悲嘆。允勃然叱之曰:“董卓, 國之大賊, 幾傾漢室。邕為王臣,所宜同忿, 而懷其私義, 以忘大節!天誅有罪,反相痛傷,豈不共為逆哉?”收付廷尉。人皆冤邕而罪允。以今觀之,王允斯言未為過也。
始邕直言,為閹侍所中, 囚徙朔方。赭衣報拲【1】,全室流離,可謂難矣。及宥還畏禍,亡命吳會【2】,十有二年,無意功名,而且以彈琴著書,終老牖下矣。使邕如梅福【3】,長流江湖, 豈不高哉?董卓擅權,辟署祭酒,補御史,遷尚書,不三日而周歷三臺【4】,伊何為者?卓蓋借邕致天下豪杰,不加望外之榮,無以市德,故舉之髡鉗【5】之余,爵之卿貳之上。且邕有何功,遂封侯食五百戶,祿五十萬。夫無故之利,圣人惡之。邕初議卓不可受尚父之稱【6】,而自當顯位,何也?
今夫捕鳥者, 擇其黠者以為囮【7】。【8】米為飼, 濾流而飲, 凡所以慰囮, 靡弗至也。笯【9】而出于野, 置之叢薄之間, 悲呼眾鳥。至日暮, 翾然【10】投于羅者眾矣。夫囮, 未始樂為是也。而鳴致眾鳥, 謂非囮罪不可也。邕, 卓之囮也。邕未始樂為是也, 而厚祿高位, 將以風天下為邕之類者, 而邕甘心受之, 謂非邕罪不可。
桓帝召邕鼓琴 【11】, 行次偃師, 稱疾而返。卓每宴集, 邕輒贊事鼓琴, 后遂為表薦卓。時卓已為太尉, 封郿侯, 進相國。廢少帝【12】, 放太后【13】, 傾逼人主 【14】。邕謂宜益隆委任, 厚其爵賞。豈欲卓加九錫【15】, 封安漢【16】, 而后已哉?然則邕死, 不亦宜乎?
【注釋】
【1】 朔方: 漢武帝時立朔方郡, 即今內蒙古鄂爾多斯。赭(zhe)衣: 古代囚犯所穿的紅褐色衣服。拲 (gong): 古代一種刑法。兩手同械。謂兩手在梏中如抱拱狀。
【2】 吳會: 今浙江紹興縣。
【3】 梅福: 字子真, 漢九江壽春人。屢上書勸皇帝防外戚擅權。成帝不納。及王莽篡政, 梅福就拋開妻子, 離家出走, 流落江浙, 隱名埋姓, 做了蘇州的守門人。
【4】 周歷三臺: 漢以尚書為中臺、御史為憲臺、謁者為外臺。歷:經歷, 周:周遍。意指連續升官。
【5】 髡 (kun) 鉗: 髡, 剃發; 鉗, 以鐵束發。都是古代的刑法。
【6】 尚父之稱: 董卓請客, 有人提出要尊董卓, 把他比作太公, 稱尚父。董卓和蔡邕商量, 蔡邕說:“太公輔助周王滅商,所以尊稱尚父。如今你的威德確實也很崇高偉大, 然而要像太公一樣稱尚父, 我認為還不可以。”董卓聽從了他。
【7】 囮 (e): 鳥媒, 捕鳥時用來引誘同類鳥的鳥。
【8】 (hui): 春米。米, 指研細了的米。
【9】 笯 (nu): 鳥籠。
【10】翾 (xun) 然: 輕揚著翅膀。
【11】桓帝召邕鼓琴:桓帝時中常侍徐璜、左琯等五侯擅恣,聽說蔡邕善于彈琴,就上奏天子,敕令陳留太守督促他上路。蔡邕走到偃師,推說有病又回去了。
【12】少帝:即靈帝子劉辯。
【13】太后:指靈帝何皇后,卓遷太后于永樂宮,酖殺之。
【14】人主:指漢獻帝劉協。
【15】九錫:皇帝對臣下一種特殊的賞賜,有車馬、衣服、樂器、弓箭、衛士等九種。平帝元始五年,加王莽九錫。
【16】安漢:漢平帝時,太后以王莽為太傅,號安漢公。
【賞析】
《蔡邕論》是一篇關于歷史人物的議論文,文章開始牽涉到董卓,有必要先將兩人作簡略介紹。
蔡邕(132——192),東漢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少博學,好辭章、數術、天文,妙于音律。文帝時為議郎。因上書非議朝政獲罪,流放朔方。遇赦后畏宦官陷害,亡命江湖十余年。董卓專權時,召任為侍御史,遷為尚書,拜中郎將,封高陽鄉侯。卓被誅后,邕被司徒王允所捕,死于獄中(郭沫若的著名歷史劇《蔡文姬》中,被曹操用重金贖回,受命完成《續漢書》的蔡文姬,就是他的女兒蔡琰)。
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東漢時涼州豪強,靈帝時任州牧。昭寧元年(189)率兵入咸陽。性殘忍,廢少帝,弒太后,立獻帝。專斷朝政。曹操和袁紹起兵反對,他挾獻帝西遷長安,自為太師,殘暴專橫,后為王允、呂布所殺。
這篇《蔡邕論》主要是根據蔡邕的沉浮身世,論證王允對蔡邕的指責定罪并無過錯。
文章開頭用倒敘法,以驚人之筆先寫蔡邕之死。王允設計利用呂布誅滅董卓后,因蔡邕在他旁座聞而驚嘆,于是怒斥他懷私心、感私恩而忘大節,并指責他說:“誅殺有罪的賊是天意,你卻反而痛心悲傷,豈不就是和他們同為叛逆嗎?”于是將他收捕,交給廷尉治罪。不久,蔡邕就死在獄中。
根據《后漢書·蔡邕列傳》所載:當時蔡邕曾“陳辭謝罪,乞黥首刖足,繼成《漢史》”,王允不答應。士大夫多同情憐憫,想救助他,太尉馬日䃅驅馬去勸王允說:“伯喈曠世逸才,多識漢事,當續成后史,為一代大典。且忠孝素著,而所坐無名,誅之無乃失人望乎?”允曰:“……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吾主左右。既無益于圣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謗。“……邕遂死獄中?!瓝|紳諸儒莫不流涕?!瓋贾?、陳留,皆畫象而頌焉?!彼灶櫸闹姓f:“人皆冤邕而罪允?!笨墒穷櫨靶菙⑹轮链?,卻又筆鋒一轉, 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他認為,“王允斯言未為過也?!闭战裉炜磥?, 王允指責蔡邕“懷其私義, 以忘大節! 天誅有罪, 反相痛傷, 豈不共為逆哉”并沒有錯, 把蔡邕收付廷尉治罪也就不為過分。作者敢于一反傳統觀念, 為王允翻案, 有什么依據呢? 這就展開了下文的分析和議論。
下文分三個層次, 論述了蔡邕之死是罪有應得。
首先追敘蔡邕的經歷, 當初蔡邕在京都任議郎時, 很受靈帝信任, 但因耿直上諫, 被宦官忌恨。他們打擊、誣諂, 使蔡邕被判死罪。幸有中常侍呂強上書勸諫, 詔減死一等。他與家屬“髡鉗徙朔方”。穿著赭色囚服,兩手被枷鎖起來, 全家人流落離散, 真可說是悲慘苦難啦! 等到遇赦回到家鄉陳留后, 仍因怕災難降臨而飄泊流落在吳會一帶, 無意追求功名有十二年之久, 而且準備彈琴著書, 終老窗下, 安享天年。文章追敘到這里,作者用假設反問句發揮議論, 認為: 如果蔡邕能象梅福 一樣長期流落江湖, 豈不是很高潔嗎?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這是意在否定蔡邕此后的作為, 而且承上啟下, 順勢過渡到下文。
獻帝時董卓為司空, 專斷朝政。當時蔡邕亡命江湖, 沉淪于痛苦憂患之中。董卓聽說他很有學問, 就用威力征召蔡邕。蔡邕開始是迫不得已去應召。到職后, 董卓對他十分敬重,委任他為祭酒, 接著補御史, 遷尚書, 三天之內連續升三次官。董卓為什么這樣做呢?是為了要借蔡邕來網羅天下的豪杰啊! 如果不給人以意外的榮華富貴, 就無從樹立大的恩德,所以董卓要把蔡邕從曾作過囚徒的人中提拔起來, 封給他的爵位在卿佐之上。再說蔡邕有什么功勞, 竟然就封侯食五百戶, 俸祿達五十萬鍾呢?對沒有來由的利祿, 圣人都厭惡。蔡邕當初曾建議董卓不可接受尚父的尊稱, 而自己卻無功受祿, 一下子從社會的低層躍居顯赫的官位, 這是為什么呢? 又一次反詰, 頗有氣勢。讀文至此, 不由使人想到《孟子》上“富貴不能淫, 貧賤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的話來。董卓把蔡邕從貧賤困苦中提拔起來, 給以高官厚祿, 為的是使蔡邕對他感恩戴德。蔡邕先是懾于威力, 后又貪戀功名利祿, 發展下去, 勢必見利而忘義, 會成為悲劇性人物。
下文以“囮”設喻, 議論董卓之所以竭力提拔蔡邕, 給予額外之榮, 是為了“借囮以誘鳥”, 要借他來羅致天下的人才?!皣辍笔且环N鳥媒。捕鳥的人選擇聰明機靈的鳥作囮, 搗細了米給它做飼料, 過濾清水給它飲用, 對它關懷備至。用“笯”裝著到野外去, 把它放在草木叢中。囮發出悲聲呼喚眾鳥。到了傍晚, 就會招來很多鳥, 它們輕揚著翅膀投入羅網。那囮不見得就愿意這樣做, 而以悲鳴召來眾鳥, 卻不能說不是囮的過錯。蔡邕就象是董卓選定的囮,董卓把他從苦難中提拔起來,連連擢升,使他躍居顯赫的官位。開始,蔡邕未曾就樂意這樣,是董卓定要給他高官厚祿,想借此諷喻天下,借他來網羅天下象他這一類的人才。而蔡邕后來就高興地接受了高官厚祿,甘心去作董卓的“囮”,要說不是蔡邕有罪,也是不可以的。文中比喻的運用,十分形象、貼切、傳神。以囮設喻,精辟透徹地分析議論了董卓、蔡邕兩人之間的關系。蔡邕不自覺地被董卓籠絡,對董感恩戴德,于是利令智昏,做錯事,說錯話,喪盡了正義的立場。
下文緊承以上所論,敘述蔡邕不應天子之召,不愿為桓帝鼓琴,卻愿侍奉和頌揚權奸,為董卓鼓琴;后來竟還上表舉薦董卓。當時董卓已是太尉,并被封為郿侯,后又當上了相國。董卓擅權后恣意肆虐,他廢除少帝,立獻帝,弒太后,氣焰囂張,威逼天子,蔡邕卻說還應更重用董卓,再給他以顯官重任。難道要讓董卓像篡西漢的王莽一樣受賜九錫,封為安國公,而后也來篡奪帝位才算完嗎?既然蔡邕是這樣被私恩蒙蔽,失去了理智,不明是非,不辨忠奸,甚至助紂為虐,那么,王允怒斥蔡邕與董卓共為叛逆,蔡邕被捕系,囚死于獄中,不也應該了嗎?這里再次發出詰問,氣盛言宜,令人折服。
以上,議論蔡邕榮華富貴后,因貪戀祿位,對董卓感恩戴德,以致利令智昏,導致悲慘的結局。篇末第四次用反問句式,發出“然則邕死,不亦宜乎?”的議論來總結全文,顯得果斷有力而又無可辯駁。
古往今來,人們對歷史人物常有看法上的分歧。被譽為戰國四君子之一的孟嘗君由于賢能卓著,使秦王仰慕不已。他曾為齊國力挽狂瀾,親率五十門客,為應秦王之聘,冒險入秦,后賴門客之力才得以逃脫。此事歷來被譽為美談,而王安石在《讀孟嘗君傳》中卻譏諷他只不過是雞鳴狗盜之輩的首領,西楚霸王項羽,由于釣名沽譽,鴻門宴上放走劉邦,以致后來慘別驪姬, 自刎烏江。晚唐杜牧有詩——《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豪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笨墒峭醢彩凇额}烏江項羽廟》詩中卻說:“百戰疲勞戰士哀,中原一戰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對蔡邕之死如何看待?人們往往愛憑感情用事,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歷來人們往往都同情、憐憫蔡邕,愛為他打抱不平,叫屈鳴冤;而本文作者卻能一反傳統看法,力排陳說,獨創新見,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并能有理有據地加以反復論辯,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
本文是一篇夾敘夾議的史論文。敘蔡邕的浮沉身世,論蔡邕受榮幸后利令智昏,思想矛盾,言行錯誤,以致最后自肇禍端,身陷囹圄,死于獄中。文章觀點鮮明,層次清楚;前后呼應,結構嚴謹;語言簡潔而說理透辟,文筆犀利而縱橫灑脫;舉例論證,比喻論證都令人信服,好幾處評論具有爆發力和說服力。此外, 確鑿的史料, 貼切的比喻, 有力的反問, 都有效地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文勢抑揚頓挫, 一唱三嘆, 讀來頗有韻味??膳c太史公的 《史記》相媲美。
上一篇:《古文觀止·戰國策·范雎說秦王》鑒賞
下一篇:《古文·蜃說》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