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顧炎武·舊滄州》原文賞析
落日空城內,停驂問路歧。曾經看百戰,唯有一狻猊。
滄州,今河北省滄州市。歷代轄區有變動,自明以后,長蘆一直為州治所在。東濱海,西倚衛河,南枕浮河,臨津浦路,不僅以盛產蘆鹽著名,且為軍事要沖,有重要戰略地位。據 《方輿紀要》介紹: 秦屬鉅鹿,漢置渤海郡,燕齊有事,必先爭渤海,五代朱全忠屢攻滄州,石敬塘因割讓云燕十六州使滄州成了邊塞;元蒙南下,先攻破滄州,紅巾軍起義,又以滄州一帶為戰地;李自成轉戰晉冀,清兵入塞,這里也是反復爭奪戰場——本詩題作 “舊滄州”,一則包含古滄州沿革變遷,二則也有對大明故地的追思,充滿悲涼意味。
“落日空城內”,為什么是 “空城”,且置于 “落日”時分?原先熙熙攘攘的人哪里去了?往日的古城繁庶因何荒寂如斯?這首先是作者對于滄州宏觀印象,在他心里形成強烈反差。當年姜白石過揚州作 《揚州慢》: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也屬此種感受心態。不僅如此,這一淡筆勾勒,還隱約透現一種歷史的情調氛圍。
“停驂問路歧”,作者為什么要停驂 (駕車的馬)? 自然是因為路歧,但并非杜牧之 “借問酒家何處有”那樣輕松,這里既有歷史的歧路,也有人生的歧路。《晉書·阮籍傳》: “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轍所窮,輒痛哭而返。”雖然行為乖張,但是歧路窮途,往往不限于個人得失,而是包含一種對于社會政治的關切和失落感。
“曾經看百戰”,從敘述方式說,是變換角度,詩的主體變換為 “舊滄州”,文意仍一氣貫注,只是省略了主語。這似不經意的一 “問”一 “答”,不僅溝通賓主關系,也串連起現實歷史。顧炎武的 “問”,是深層的內心省察,他問的是社會政治,是歷史滄桑,這是一般路上行人無法置喙的,能夠聽懂他深層的涵義也只有古老的滄州城。它對顧炎武說自己看過曾經發生在此處的百戰興衰,而每一場戰爭變亂,每一次改朝換代,都難免給社會帶來某種破壞 (自然也有進步)。這一偈語式的暗示,就像 “向去處去,從來處來”,既是超脫,又是無奈。
“唯有一狻猊”,此非舊滄州語,亦非顧炎武口吻,類似戲劇旁白,純用旁觀者眼光,冷冷的語氣仿佛從戰亂廢墟中幽幽冒出,充滿凄愴悲涼。“狻猊”,獅子別稱。《一統志》: “開元寺在舊滄州城內,有鐵獅子高一丈七尺,長六尺,今寺廢,獅亦殘缺。” 自然,滄州并非真的一無所有,為什么只寫狻猊一物?大凡名勝古跡,往往可作為一方風土代名。滄州城有開元寺,開元寺有鐵獅子,以狻猊寫滄州,就抓住了地物與歷史特征。“唯有”照應 “空城”。狻猊連虎豹都食,何況是人?于此亦可見戰爭創痛之巨!
顧炎武眼中的滄州,既是歷史與現實的觀照,又是他心中再造的形象,帶有明顯的時代與個人色彩。此種藝術再創造過程,往往與作者的思想、經歷、修養相表里。本詩所反映的舊滄州既非人人眼中所見,也非人人心中所有,它只是屬于顧炎武的,或者說是顧炎武與舊滄州的化合,藝術的獨創性蓋在于此吧!
上一篇:古詩《黃溍·抱琴》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朱彝尊·曉人郡城》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