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張裕釗·游狼山記
光緒二年秋八月【2】, 黎莼齋【3】管榷務通州【4】。余過焉【5】。既望【6】, 與莼齋游于州南之狼山。
山多古松桂, 檜柏數百株。倚山為寺【7】,寺錯樹間。最上為支云塔, 危踞山巔, 萬景畢內【8】。迤下【9】若萃景樓, 及準提、福慧諸庵【10】, 亦絕幽夐【11】。所至僧舍, 房廊屈曲, 左右蒼翠環合, 遠絕塵境。側身回矚,江海蕩天,近在戶牖【12】。隔江,昭文【13】、常熟諸山,青出林際蔚然【14】。時秋殷中【15】,海氣正白【16】,怒濤西上【17】,皓若素霓,滅沒隱現【18】。余與莼齋顧而樂之。
狼山,淮揚以東雄特勝處也【19】。江水自岷蜀經吳楚行萬里【20】,至是灝溔渺莽【21】,與海合會。山川控引【22】,界絕華戎【23】,天地之所設險【24】,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杰志士之所睥睨而籌也【25】。
昔阮籍【26】遭晉室之亂,作《詠懷》詩以見志。登廣武山【27】, 嘆悼時之無人。今余與莼齋幸值茲世【28】,寇亂殄息【29】,區內無事【30】,蕃夷絕域【31】,約結堅明,中外以恬熙相慶【32】。深憂長計,復奚以為【33】?
余又益槁枯朽鈍,為時屏棄【34】。獨思遺外身世【35】,捐【36】去萬事,倘徉于茲山之上,蔭茂樹而擷【37】澗芳,臨望山海,慨然憑吊千載之興亡。左挾書冊,右持酒杯,嘯歌偃仰,以終其身。人世是非理亂【38】,天地四時變移,眇【39】若墜葉飄風,于先生乎何有哉【40】?
歸書而為之記【41】。
【注釋】
【1】狼山:江蘇省南通縣的南面,與常熟縣諸山對峙,為海防重鎮。
【2】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
【3】黎莼齋:名庶昌(1837——1897)貴州遵義人,廩貢生,先后出使英、法、德、日四國,著有《拙遵園叢稿》等,與張裕釗友情甚篤。
【4】筦榷務通州:筦(guan)同管,可引申為主持。榷:指專利賣買。榷務:指征收專門稅收。整句意思是:黎莼齋在通州作主管稅務的官。
【5】余過焉:我到通州拜訪黎莼齋。
【6】 既望: 既, 過了。望, 為陰歷十五日。既望, 陰歷十六日。
【7】 倚山為寺: 傍著山建筑寺庵。
【8】 萬景畢內: 內, 納的假借字。整句意思是: 萬種景象盡取眼底。
【9】 迤下: 沿著地勢斜傾延展下去。
【10】 萃景樓及準提、福慧諸庵: 萃景樓為寺名, 福慧、準提為庵名。寺大庵小。
【11】 幽夐: 夐(jiong) 寥遠, 幽深之意。
【12】 近在戶牖: 牖 (yan) 窗戶。整句意思是: 指水區與建筑物十分接近。形容水際廣闊。幾乎與窗戶相接。
【13】 昭文: 江蘇縣名, 現已并入常熱縣。
【14】 青出林際蔚然: 青, 指山色。青出, 山色高出林表。
【15】 時秋殷中: 殷, 正當中。指正當中秋時節。
【16】 海氣正白: 指海潮怒漲。
【17】 怒濤西上: 洶涌澎湃的大潮向西奔騰 (狼山之東是東海)。
【18】 皓若素霓, 滅沒隱現: 霓, 副虹。雨后由于太陽對大氣中小水珠的折射而形成虹; 色濃的叫正虹, 色淺的叫副虹, 也叫霓。見: 同現。整句意思是: 似素白的霓時隱時現。
【19】 淮揚以東雄特勝處: 淮揚, 指淮安、揚州。
【20】 自岷蜀經吳楚行萬里: 岷蜀, 指四川一帶, 古人誤認為長江發源于川西北的岷山。楚, 指長江流經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省, 古為楚國地。吳, 指長江下游的江蘇, 古屬吳國。
【21】 灝溔渺莽: 灝溔 (han yao) 水寬闊無際涯。
【22】 山川控引: 控引, 控制之意, 控制著山川 (有水的地方一定有山) 之險。
【23】 界絕華戎: 戎, 泛指外國。整句意思是: 分開中國與外國的國界 (黃海、東海之外, 分別是朝鮮與日本)。
【24】 天地之所設險: 造物者設下這樣一個險要的地方。
【25】 王公以是慎固, 古今豪杰志士之所睥睨而籌也: 慎固, 注意這里的海防。籌, 謀劃。這兩句意思基本上相同。即王公大臣, 古今豪杰都很重視這里的海防。
【26】 阮籍: 三國時魏國著名詩人, 字嗣宗, 曾為步兵校尉, 人稱阮步兵。少有濟世志, 際遇魏晉交替時期, 不僅平生抱負不能施展, 連生命也無保障。著有八十二首五言 《詠懷》詩以志內心的憤懣及對現實的諷刺。
【27】 廣武山: 在河南省。阮籍登廣武山看到楚漢交兵故址嘆息說: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
【28】茲世:此世。
【29】寇亂殄息。殄(tion):休息。指太平天國平息已多年。
【30】區內亡事:亡,古時與無通假。指國境內無戰事。
【31】蕃夷絕域,約結堅明:蕃夷:古時對外國的通稱。約結堅明,指關系不錯。
【32】恬熙:指安樂。
【33】深憂長計,復奚以為:奚,如何、怎么。為,作也。整句意思是:若作深憂遠慮,從長計議,又怎么辦呢?
【34】為時屏棄:被時代拋棄。
【35】遺外身世:處身世外。
【36】捐:棄。
【37】蔭茂樹而擷澗芳:擷,取摘。在樹的濃蔭下摘取山溝里的野花。
【38】是非理亂:是非、理亂,是用兩個意義相反的字聯合成兩個詞。
【39】眇(miao):細小。
【40】于先生乎何有哉:乎,句間語助詞。何,什么。整句意思是:對于隱居的君子(我、先生)又有什么切身關系呢?
【41】歸書而為之記:歸來就書寫,作了這篇游記。
【賞析】
游記用筆較為隨便,天地日月,山水蟲鳥,海闊天空均可入文,若無全縝密的構思和布局,漫無邊際地采擷,勢必畫紙涂鴉,文章陷于雜亂。本文作者巧妙地選擇高建山巔的支云塔為寫狼山風景的起點,于是峰高望遠,月光四射,真乃萬景畢內:于是萬物具備,縱橫捭闔,筆下游刃有余。作者以他仔細的觀察、優美的文字、生動的描寫,以視線的先后為次序,有條不紊地由近景寫到遠景,一直寫到狼山獨特雄偉的地理形勢。至此,一幅布局有致、濃淡相宜的狼山全景水墨圖已展現在讀者的面前。面對祖國大好山河,作者觸景生情,感慨良多,從而抒發了對時局人生的感嘆。
本文共分六段。
光緒二年(1876),作者乘拜訪在通州主管稅務的摯友黎莼齋之便,于八月十六日,游覽了在通州南面的狼山。在這段里作者簡要地交待了這次游覽的時間、地點和緣由。接下直筆描寫狼山幽深超塵俗的環境和壯美景色。
“最上為支云塔, 危踞山巔, 萬景畢內”。支云塔居高臨下, 俯首鳥瞰, 沿著山坡自然傾斜, 傍山建筑的萃云樓、準提、福慧諸寺庵, 錯落在數百株古松桂、檜柏之間。廊房屈曲的僧舍, 左右兩側蒼松翠柏環抱, 環境幽謐超絕塵凡。這是近景。下面是寫狼山的遠景: 狼山處在長江入海口處一帶不遠, 江水流到這里, 江面展寬達十八公里以上, 江海相連, 天水一色異常壯觀。故“側身回矚, 江海蕩天, 近在戶牖”。由于水區浩闊, 視線錯覺海水逼近窗戶, 幾與窗戶相接了。狼山在長江北岸, 隔江常熟縣的諸山“青出林際蔚然, 時秋殷中, 海氣正白, 怒濤西上, 皓若素霓, 滅沒隱見”。山青水白, 顏色協調, 奔騰的大潮使畫面靜中有動。狼山不僅具有一般游覽區的山情水色, 更為突出的是它的險要的地理位置。作者以他的神來之筆, 滿腔熱情地頌揚狼山作為海防重鎮的優越地勢。
第三段一開頭,“狼山”一頓, 二字在這里絕不是用墨重復, 它起著兩種作用: 一是醒目, 引起讀者注意; 二是承上啟下, 接下句“淮揚以東雄特勝處也”順流而下, 文氣自然,“江水自岷蜀經吳楚行萬里”句也不是多余的筆墨, 作者著眼江水的萬里奔流, 而至狼山,“與海匯合, 灝溔渺莽”,蔚為壯觀! 它控制著山川, 把中國與外國的界限分開“天地之所設險”, 造物者設置了這么個險要的地方, 自古以來, 王公大臣, 英雄豪杰怎么能不注意與謀劃這里的海防呢?
第四段, 在錦繡河山面前, 作者感慨萬千, 引起了對人生時局的感嘆。阮籍, 三國時魏國著名詩人, 少有濟世志, 生不逢辰、際遇魏晉交替時期, 不能施展抱負, 在八十二首《詠懷》詩中以明志。作者以阮籍作比較, 慶自己“幸值茲世”。所謂:“寇亂殄息、區內亡事, 蕃夷絕域, 約結堅明”。事實上在作者寫這篇文章前不久, 國內, 太平天國運動雖已過去多年, 各地農民小規模起義反抗頻仍不絕; 國外,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美、德、日等帝國主義國家迫使清政府簽訂賣國喪權的不平等條約,內憂外患深重。上面的話只不過是封建文人文過飾非的恭維而已。這也可能與作者主張溫敦文風不無關系。1875年慈禧垂廉聽政, 更深重的災難將降臨于中華民族, 作為封建知識分子不能不敏感地感覺到時代的危機。所以, 在這里作者筆峰一轉,“深憂長計, 復奚以為”。若作深憂遠慮, 又能怎么辦呢!?這里作者為時代哀嘆, 也是作者本人發自內心的嘆息! 上面作者用典阮籍“登廣武山, 嘆悼時之無人”, 用意也是很明顯的。封建知識分子一向受儒家“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處世哲學的影響, 作者當然也未能超越時代的局限。一方面在哀嘆國事日非, 同時又說:“余又槁枯朽鈍, 為時屏棄”。作者寫這篇文章時才五十多歲, 這里有自謙的因素, 可能更多的是自艾。言外之意: 有志匡世者, 報國無門。于是避開現實, 躲進自我設置的世外桃源之中, 悠哉游哉。這也是一般封建文人的特點與弱點。所謂“獨思遺外身世,捐去萬事,是以徜徉于茲山之上、蔭茂樹而擷澗芳,臨望山海,慨然憑吊千載之興亡”,應是何等愜意!作者憧憬的隱居生活是:“左挾書冊,右持酒杯,嘯歌偃仰,以終其身”。管它“人世是非理論,天地四時變移”,統統視為“眇若墜葉飄風”,“于先生乎何有哉”。
讀完這篇游記會感到作者對江海與狼山獨特的地理環境寫得很出色。先是:“江海蕩天,近在戶牖”,寫出了浩灝廣闊無涯江海之“形”;次之“海氣正白,怒濤西上,皓若素霓滅沒隱見”,寫出了江海的“態”;再次之“江水自岷蜀經吳楚行萬里,至是灝溔渺莽,與海匯合,山川控引、界絕華戎”,寫出了江長和狼山非凡的氣魄。
本文用字也很精當,如“危踞山巔”,一個“危”字,不僅顯示出支云塔的高聳,還包含了驚險的意境。又如:“江海蕩天”的“蕩”字,寫出了江海翻涌的大潮,配合下面“怒濤西上,皓若素霓,滅沒隱見”一句,相互映襯,使畫面更為生動,更具氣勢。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為基調,參差多字句變化,讀起來抑揚頓挫,錚錚悅耳。整篇文章給人以美的享受。
上一篇:《古文觀止·史記·游俠列傳序》鑒賞
下一篇:《古文·游西陂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