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蘇軾詩《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在杭州通判任內,蘇軾曾留下許多歌詠杭州和西湖的作品,本篇就是其中的名作之一。“望湖樓”,一名先德樓、看經樓,五代吳越王錢俶所建,在西湖邊昭慶寺前,隔湖與南高峰、北高峰相望。
熙寧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詩人乘船游覽西湖,湖光山色,美不勝收。然后又到望湖樓上飲酒,在微醺半醉之際詩情噴涌,當即寫下五首絕句。此是其中第一首,寫兩湖夏日驟雨奇景。
全詩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絕妙的畫面。第一句寫濃云驟起:“黑云翻墨未遮山”。只七個字,把暴雨來臨的氣勢寫得十分形象。這是詩人登樓前的親身經歷。那時,詩人泛舟湖上,興致很濃,忽然發現,遠處天空涌起大片黑云,像是潑翻了一桶桶墨汁,直向西湖上空撲來,仔細望去,湖西的南北諸峰還沒有被濃云遮斷。雨雖未落,但已有“黑云壓城”、先聲奪人之勢。第二句寫暴雨突至:“白雨跳珠亂入船。”暴風雨畢竟來了。豆大的雨滴傾盆而瀉,敲打著湖面,擊打著船篷,撞在船板上,隨著跳起來,跌入船艙。這一句,把暴雨寫得活靈活現。“白雨”與“黑云”對舉,新穎貼切,反差強烈。夏季的驟雨與初春的細雨大不相同,驟雨的雨滴又大又猛,急落、進濺,在湖面的映襯下晶瑩閃爍,恰如一顆顆珍珠。“跳”、“亂”、“入”三字,把雨滴飛落的過程與形態描述得清清楚楚,再加之以“白”、“珠”、“船”,使無情之雨著有情之色,有形之相,平添若干熱鬧氣氛,讀者也仿佛置身雨中,有親臨其境之感了。“跳珠”,是西湖驟雨時的奇景,給初來杭州的蘇軾留有極深印象。元祐四年(1089),詩人重到杭州,對此記憶猶新。他在《與莫同年雨中飲湖上》寫道:“還來一醉西湖雨,不見跳珠十五年。”第三句寫風過雨停:“卷地風來忽吹散”。“卷地”,形容風的急驟、迅猛。句中的“忽”字特別重要。當“白雨”珍珠一般跳得正歡之時忽地一陣狂風卷地而來,那閃亮的珍珠被吹得無影無蹤,不知去向。詩人急于向湖面尋找,看到的卻是全新的畫面了。第四句寫湖水澄碧:“望湖樓下水如天。”風過雨歇,云散天明,水波不興,一碧萬頃。被暴風雨沖冼過的空氣,格外新鮮;被雨珠擊打過的湖面,分外澄澈;“白雨”、“跳珠”注入湖里,使湖水更加豐盈。倒映水中的晴空,碧藍而高遠,人們一時很難分辨哪里是湖水,哪里是天空,剛才的一切仿佛不曾發生過似的。以靜結動,別饒韻味。在這動與靜的轉換交替之中可以體味到詩人的人生態度與美學追求。在暴風雨中,詩人處變不驚,泰然自若,展現出樂觀曠達的情懷。在政治風雨之中,詩人不也是這樣渡過他多災多難的一生么?讀此詩,可以使我們聯想到詩人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類作品。不過,前期作品因尚未遭受嚴重的打擊與挫折,故而顯得比較隱晦,與后期蓄意為之有所不同。
雖然說,四句之中分別刻畫云、雨、風、水,并由此構成可以獨立的畫面,但四者之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由作者整體構思串接起來的聯組鏡頭,反映了暴風雨襲擊西湖的全過程。不僅極富動作性,而且還有發展變化的情節和戲劇性。當然,詩中的情節與戲劇性不是由人物登場演出,而是通過陰晴、風雨、動靜的變化來完成的。這一切又都服從于詩人的美學情趣與個性特征。就這一點而言,說這首詩是西湖上空一場暴風雨的寫照,還不如說它是詩人按自己的美學追求、心態變化與詩美法則編導出來的一場小戲。
劉熙載把蘇軾《題與可畫竹》中的“無窮出清新”一句,作為“坡詩評語”(見《藝概·詩概》),又有用王鵬運評蘇詞“清雄”二字來評蘇詩的,均極恰切。“清雄”與“清新”,在本篇及后選《飲湖上初晴后雨》諸詩中,體現得都很充分。
上一篇:詞·張孝祥詞《六州歌頭》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
下一篇:秋浦歌《其一;其二》原文|注釋|譯文|翻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