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王禹偁·待漏院記
天道不言【1】,而品物亨、歲功成者【2】,何謂也?四時之吏【3】,五行之佐【4】,宣其氣矣【5】。圣人不言【6】,而百姓親、萬邦寧者,何謂也?三公論道【7】,六卿分職【8】,張其教矣【9】。是知君逸于上, 臣勞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 自咎、夔至房、魏可數也【10】。是不獨有其德,亦皆務于勤耳。況夙興夜寐, 以事一人,卿大夫猶然,況宰相乎?
朝廷自國初,因舊制【11】,設宰相待漏院于丹鳳門之右,示勤政也。乃若北闕向曙【12】,東方未明,相君啟行, 煌煌火城【13】;相君至止, 噦噦鸞聲【14】;金門未辟【15】,玉漏猶滴;撤蓋下車,于焉以息。待漏之際,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16】,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來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17】;田疇多蕪,何以辟之;賢人在野,我將進之;佞人立朝,我將斥之;六氣不和【18】,災眚薦至【19】,愿避位以禳之【20】;五刑未措【21】,欺詐日生,請修德以厘之【22】。憂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門既啟【23】,四聰甚邇【24】;相君言焉,時君納焉;皇風于是乎清夷【25】,蒼生以之而富庶。若然,則總百官【26】,食萬錢【27】,非幸也,宜也【28】。
其或私仇未復【29】,思所逐之;舊恩未報,思所榮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車馬玩器,何以取之;奸人附勢,我將陟之【30】;直士抗言,我將黜之【31】; 三時告災【32】, 上有憂色, 構巧詞以悅之;群吏弄法, 君聞怨言, 進諂容以媚之。私心慆慆【33】, 假寐而坐。九門既開, 重瞳屢回【34】;相君言焉, 時君惑焉; 政柄于是乎隳哉【35】, 帝位以之而危矣! 若然, 則死下獄, 投遠方【36】, 非不幸也, 亦宜也。
是知一國之政, 萬人之命, 懸于宰相, 可不慎歟? 復有無毀無譽, 旅進旅退【37】, 竊位而茍祿, 備員而全身者【38】, 亦無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禹偁為文【39】, 請志院壁【40】, 用規于執政者。
【注釋】
【1】 天道: 大自然。
【2】 亨: 亨通, 生長順利。歲功成: 農業豐收。
【3】 四時之吏: 四季之神。
【4】 五行: 金、木、水、火、土。
【5】 宣: 開通。
【6】 圣人: 指國君。
【7】 三公: 太師、太傅、太保。
【8】 六卿: 太宰、司徒、宗伯、司馬、司寇、司空。
【9】 張: 宣揚。
【10】 咎 (gao): 皋陶 (讀高搖); 夔 (kui): 后夔。二人是虞舜的臣子。咎, 通皋。房: 房玄齡; 魏: 魏征。二人是唐太宗的大臣。
【11】 因: 因循。
【12】 北闕: 向北的城樓。
【13】 煌煌: 光明的樣子。
【14】 噦噦 (hui): 鸞車的鈴聲。
【15】 辟: 開。
【16】 兆: 數量詞。兆民指百姓。
【17】 弭 (mi): 消除。
【18】 六氣: 陰陽、風雨、晦明等六種自然現象。
【19】 災眚 (sheng): 災難。
【20】禳:(rang)祈禱消災。
【21】五刑:古代的五種酷刑。措:廢止。
【22】厘:修改。
【23】九門:古時天子設九門,此指宮門。
【24】四聰:國君視察四方民情稱為四聰。邇:近。
【25】皇風:政治空氣。
【26】總:帶領。
【27】食:俸祿。
【28】幸:僥幸.宜:應該。
【29】復:報復。
【30】陟(zhi):提升。
【31】黜:罷免。
【32】三時:春、夏、秋三季。
【33】慆慆(tao):沒完沒了。
【34】重瞳:兩個瞳子。傳說舜是重瞳。此處指國君的眼睛。
【35】隳(hui):毀敗。
【36】投:流放。
【37】旅:眾。
【38】備員:充數。全:保全。
【39】棘寺:大理寺。
【40】志:刻寫,記載。
【賞析】
古代以銅壺滴漏計時.朝廷大臣清晨上朝,要先在皇宮的南門朱雀門(丹鳳門)外等候,須待銅壺漏盡方可入朝,所以朝臣等候上朝的地方就叫待漏院。自唐朝元和初年開始設置,宋代沿襲下來。本篇就是王禹偁為待漏院作的記文。
作者沒有像其他堂、廟、亭、院的記文那樣,對建筑環境、建造堂、亭的過程,建造者以及建造因由等方面加以記述,而是從一開始便抓住待漏院的職能特點,抓住待漏院中人物的思想意緒等加以評論。與其說這是一篇“記”,不如說是一篇“論”更為準確。作者緊緊把握住宰相待漏時,片刻間的思想活動,著力渲染。剖析靈魂,熱情地歌頌了忠公體國的宰相,對禍國殃民的奸相和無所作為的“竊位而茍祿”者,進行了有力的鞭撻。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憂國憂民意識。
北宋初年,文人多效仿唐末五代卑弱浮艷的淫靡之風,而王禹偁主張文章要有現實內容和社會意義,在藝術上推崇李白、杜甫,同時繼承了白居易為文淺顯通俗、明白曉暢的風格。在藝術追求上的務實、質實的文學主張正表現了作者對社會生活的關注?!洞┰河洝份^有代表性地反映了王禹偁的創作思想與藝術特色。
為了強調和突出宰相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文章開頭部分, 作者從“天道”和“圣人”的角度落筆, 造成了寬闊宏大的非凡氣勢。他用了兩個句法、字數完全相同的句子, 使“天道”與“圣人”相對應。指出之所以“圣人不言, 而百姓親, 萬邦寧”是因為“三公論道, 六卿分職, 張其教矣”,這與“天道不言, 而物品亨、歲功成者”的原因是一樣的, 有如“四時之吏, 五行之佐, 宣其氣矣。”由此可見,“君逸于上, 臣勞于下”是效法“天道”的。在歷史上這種善于治理天下的宰相也不乏其例。他舉出了虞舜時的皋陶、后夔以及唐朝的房玄齡和魏征, 他們不但有善治天下的品德本領, 而且勤于政務。這里連用了兩個“何謂也?”的設問句, 引起讀者思考, 強化了讀者的參與意識, 加深了對作品思想的體味。“夙興夜寐, 以事一人, 卿大夫猶然, 況宰相乎?”又一個反問句, 為文章下面的論述作了必要的鋪墊。從宰相的確乎非同尋常的作用, 引出宰相上朝之先, 等候召見的所在地——待漏院。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使文章的轉折極自然, 極流暢。
從作品全篇內容上講, 下面這部分, 仍是個過渡。為表示勤政,“因舊制, 設宰相待漏院于丹鳳門之右”。作者把宰相上早朝時的莊嚴、勤勉的肅穆而緊張的氣氛, 渲染得宛若身臨其境?!氨标I向曙, 東方未明”之時,“相君啟行, 煌煌火城”; 待漏院內燈火通明?!敖痖T未辟, 玉漏猶滴”之時“相君至止,噦噦鸞聲”; 待漏院門前, 惟聽見車鈴的聲響。宰相在“待漏之際”, 想到了些什么呢? 這里作者又以反問作結, 引導著讀者循著作者的意旨去尋找答案?!跋嗑溆兴己?”于是作者以“思”為線索展開了淋漓盡致的描繪。
下面, 作者將忠公體國的宰相與禍國殃民的宰相, 在待漏之際的思想活動、現實表現做了兩相對照, 從而使作者的愛憎更加強烈, 褒揚與貶斥的立場更加鮮明。這里的描寫, 多用排比, 讀來音韻鏗鏘, 瑯瑯上口, 對賢相的歌頌對奸相的鄙夷卓然自現。試看: 賢者,“兆民未安, 思所泰之;四夷未附, 思所來之”; 奸者“私仇未報, 思所逐之; 舊恩未報, 思所榮之”。賢者“兵革未息, 何以弭之; 田疇多蕪, 何以辟之”, 奸者“子女玉帛, 何以致之; 車馬玩器, 何以取之”。賢者“賢人在野, 我將進之; 佞人立朝, 我將斥之”, 奸者則“奸人附勢, 我將陟之; 直士抗言, 我將黜之”。賢者見“六氣不和, 災眚薦至, 愿避位以禳之”; 而奸者卻“三時告災, 上有憂色, 構巧詞以悅之”?!t者“憂心忡忡, 待旦而入”; 而奸者則“私心慆慆, 假寐而坐”。如果是這樣的話, 那么賢者“總百官食萬錢,非幸也,宜也”;奸者“則死下獄,投遠方,非不幸也,亦宜也”。迥然相異的兩種思維狀況,勾畫出截然相反的兩種思想品質。同時作者指出了兩種不同的政治結果。前者“皇風于是乎清夷,蒼生次之而富庶?!焙笳摺罢谑呛蹉脑?,帝位以之而危矣!”這種不僅在形象描繪上采用對比,而且在句法、用詞、字數上也兩相對應的寫作手法,在散文創作中是獨具匠心的。更難能可貴的是,行文中毫無堆砌,雕琢之感,率然天成,表現了作者非凡的文字功力,不愧為北宋初的散文大家。
在對比描寫之后,作者得出結論,“一國之政,萬人之命,懸于宰相,可不慎歟?”又是一句問話。這一問不是尋找答案,而是告誡待漏院中的宰相們,對如此重大的責任,萬不可掉以輕心!全文中反問句的運用不僅起了推動文章發展的作用,也起到了深化主題的作用。
作者這一反一正對比手法的運用,收到了十分強烈的藝術效果。宰相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至此,文章似已完成,但作者又宕開一筆,提出第三種宰相,即無所建樹,隨波逐流者,認為此者“無所取焉?!边@段文字既非文章所應重點闡述,但又不應游離于文章之外,所以作者只用寥寥數筆,輕輕帶過,使整篇文章立論更加嚴密,無懈可擊。
文章采用平直的寫法。作者心中所思,筆下所寫,絕無隱晦之處。如對賢相應該“總百官,食萬錢?!倍鴮槌紕t應“死下獄、投遠方?!边@種直抒胸臆,鮮明亮出觀點的寫法正是作者敢于直諫,剛正不阿性格的寫照。
《待漏院記》全文不足六百字,在藝術上極具特色。首先在表現主題時,沒有采用理論式的說教。而是把深邃的理論寓于形象的描寫之中。不僅使讀者了解了忠奸宰相的區別,而且在讀者心中樹起了兩類鮮明生動的形象。這在此類文章中,不能不說是王禹偁的獨到之處。
文章的另一特色,是采用了駢文與散句相間的句式。整篇文章整齊嚴密,句麗辭暢,散寫中蘊含著嚴謹,整飭中包含著變化,筆墨酣暢飽含感情,使人在對作品外部形式的審美娛悅中領略文章的思想主旨。
上一篇:《古文觀止·王禹偁·待漏院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袁宏道·徐文長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