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
河北民, 生長二邊長苦辛。
家家養子學耕織, 輸與官家事夷狄。
今年大旱千里赤, 州縣仍催給河役。
老小相依來就南, 南人豐年自無食。
悲愁天地白日昏, 路旁過者無顏色。
汝生不及貞觀中, 斗粟數錢無兵戎!
這首古風歌行體是詩人早年的作品,以寫河北民遭受的人禍天災為主線,交織進內外矛盾,并以南人豐收也無食作陪襯,反映北宋一代人民的苦難,揭露了北宋中葉政治昏暗、內外交困、階級矛盾加劇的現實,正是這些因素導致了北宋的滅亡,由此作者表達了對盛唐的向往。
詩的前兩句概括寫河北民長期受壓榨過著悲苦的生活,總領全文。接著層層剖露悲苦的原因;國家無力保衛邊境,使他們備受遼和西夏入侵與騷擾之苦。家家男女耕織的勞動果實全部被官家掠走,一是送給遼和西夏作為媾和的錢幣或失敗的賠款,一是供給宋朝軍隊作軍餉。再加上大旱之年,赤地千里,黃河本不會泛濫,但仍催逼河工,加重勞役。這樣,賦稅、災害、徭役同時壓在河北民的頭上,加之大旱無收,更使他們陷入水深火熱、無以謀生的境地。歸根結底,人民的苦難是由北宋王朝造成的。河北民生活如此,河南民的景況又怎么樣呢?“南人豐年自無食”一句,就寫盡了河南民生活的慘狀,河北河南縱然有一條大河阻隔,但宋王朝的殘酷壓榨剝削政策都是一樣的,即使在豐年,那里的人民也是食不裹腹、啼饑號寒,臉上愁云密布。結尾兩句,詩人借對“貞觀之治”的向往抨擊北宋統治者政治的腐敗,社會的黑暗,寄寓了深深的慨嘆。王安石變法的目的也在于富國強兵,但腐朽的北宋王朝無法做到這一點,因之,詩人只能發出徒然的慨嘆。從這首詩里,可以看出王安石所渴望的理想社會,只能是“貞觀”之盛世,他雖然同情百姓、反映民不聊生的情況,但只是站在行仁政的立場上來觀察社會現實,提出變法的主張,是不能解決社會的根本矛盾的,他的許多詩歌只是發出了悲時憫人的浩嘆,而寫不出農民的反抗。
上一篇:《江行俳體(其一)·明·鐘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泰山梁甫行·魏·曹植》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