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蘇軾·后赤壁賦
是歲十月之望【1】, 步自雪堂 【2】, 將歸于臨皋【3】。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4】。霜露既降, 木葉盡脫; 人影在地, 仰見明月。顧而樂之, 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 有酒無肴; 月白風清, 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5】, 舉網得魚, 巨口細鱗, 狀如松江之鱸 【6】。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 【7】, 藏之久矣, 以待子不時之需。”
于是攜酒與魚, 復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 斷岸千尺【8】,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9】 ! 予乃攝衣而上, 履巉巖【10】, 披蒙茸【11】, 踞虎豹【12】, 登虬龍【13】; 攀棲鶻之危巢【14】, 俯馮夷之幽宮【15】。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 草木震動, 山鳴谷應, 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 肅然而恐, 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16】, 放乎中流, 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 橫江東來, 翅如車輪, 玄裳縞衣 【17】, 戛然長鳴, 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 予亦就睡。夢一道士, 羽衣蹁躚【18】, 過臨皋之下, 揖予而言曰 【19】:“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 俯而不答。“嗚呼噫嘻! 我知之矣! 疇昔之夜 【20】, 飛鳴而過我者, 非子也耶?”道士顧笑【21】, 予亦驚寤【22】。開戶視之, 不見其處。
【注釋】
【1】 是歲: 這一年。即宋神宗元豐五年。
【2】雪堂:蘇軾在黃風縣東坡建筑的住所。堂在大雪中建成,四壁都畫有雪景,故名“雪堂。”
【3】臨皋:亭名。蘇軾初到黃州時住在定惠院,不久遷居臨皋亭。
【4】黃泥之坂:黃岡縣東面東坡附近的山坡。是由雪堂至臨皋亭的必經之地。
【5】薄(po)暮:傍晚.薄,逼近.
【6】松江之鱸:松江(今屬上海市)盛產四鰓鱸,味道鮮美.
【7】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8】斷岸:陡峭的江岸。
【9】“曾日月之幾何”:這兩句是就兩次游赤壁所見的景象對比而言,前為秋景,現為冬景。
【10】巉巖:險峻的山巖.
【11】蒙茸:稠密的野草。
【12】虎豹:指宛如虎豹的山石.
【13】虬龍:古代傳說中一種有角的小龍,這里是形容盤曲、古老的樹木。
【14】棲鶻:猛禽.危巢:高巢.
【15】馮(ping)夷:即河伯。傳說中的水神。幽宮:深宮,指水府。
【16】反:同“返”。
【17】玄裳縞衣:黑裙白衣。鶴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這樣說。玄,黑;裳,下裙。
【18】羽衣:道袍。蹁躚:飄然輕快的樣子。
【19】揖:拱手施禮。
【20】疇昔:從前。疇,語首助詞。
【21】顧:回頭看。
【22】寤:睡醒。
【賞析】
蘇軾寫完《前赤壁賦》,時隔三個月,又重游赤壁,寫下《后赤壁賦》.《后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姊妹篇,兩者互相輝映,相輔相成.在藝術上,《后赤壁賦》同樣達到了很高的境界,有人甚至認為它的成就超過了前賦。元人虞集說:“陸士衡云:‘賦體物而瀏亮’。坡公《前赤壁賦》已曲盡其妙,《后斌》尤精……”言后賦寫景狀物,似更高前賦一等。由于前賦寫作時間是元豐五年七月,后賦的寫作時間是同年十月,加之作者的心情不同,故兩賦的差異也是明顯的。總起來說,前賦字字秋色, 后賦字字冬景。前賦景色寧靜清爽, 情懷曠達圓通, 后賦境界寥落幽峭, 心緒清遠閑放。前賦主要活動限于舟中, 后賦則主要在江岸之上。前賦談玄說理, 后賦側重敘事寫景。兩賦相較, 情景各異,但同樣表露了作者出世與入世的思想矛盾。
文章起首寫道, 這年十月十五晚上, 我從雪堂步行, 準備回到臨皋去。有兩位客人跟我一道去, 走過黃泥坂。簡明扼要的開頭, 交待了時間、行程、隨從人物, 為下文寫重游赤壁提供了線索。“霜露既降, 木葉盡脫”寫出一派初冬景色,“人影在地, 仰見明月, 顧而樂之, 行歌相答”, 描繪出蘇軾與客人的踏月之樂, 酬唱之歡, 良辰美景, 冬月亦可賞也! 這幾句隱伏著更大的游興, 非常自然地引出主客問答: 有客無酒, 有酒無肴,豈不辜負了這月白風清的景色嗎?客人日暮時舉網得魚,“巨口細鱗, 狀似松江之鱸”, 好作佳肴, 妻子又藏有美酒, 于是美景佳賓好酒珍饈湊成“四美”, 堪與客同飲共賞, 為再游赤壁作好了一切鋪墊。這一段文字寫冬季景色, 描繪形象生動, 對不同季節的山川特征, 把握準確, 寫景、敘事、抒情三者渾然一體。“仰見明月”“月白風清”勾勒出冬月之美, 美景又給主客以愉悅的心情, 恰有佳肴只差美酒來為重游赤壁助興了! 段末, 作者插入“謀酒于婦”這一細節, 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使文章內容豐富多采:諸美俱全, 唯缺酒來點睛之時,“婦曰:‘我有斗酒, 藏之久矣, 以待子不時之需。’”真是天從人愿! 喜慶氣氛一時達到高潮。
下面非常自然地引出“于是攜酒與魚, 復游于赤壁之下。”赤壁景色如何? 但見“江流有聲, 斷岸千尺。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生動地道出赤壁陡峭高聳而明月望之為小, 水位下降而礁石裸露的初冬月夜的特殊景色。時間僅僅過了三個月, 而江山已經變得面目全非了。“曾日月之幾何, 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之語, 既是對山川江流有感而發, 也是對人世滄桑的慨嘆! 其時北宋王朝積貧積弱, 軍事上一敗涂地, 蘇軾面對大好河山, 不禁情動于中, 悲從中來。下面蘇軾棄舟登岸后, 描寫的對象從舟中移到了岸上。從“攝衣而上”這一段驚心動魄的描寫, 同樣寄托了作者“意托高遠”、“寄物自遣”的情懷。蘇軾“履巖、披蒙茸, 踞虎豹, 登虬龍,攀棲鶻之危巢, 俯馮夷之幽宮”, 極言山川景物之奇險, 刻畫的是蘇軾勇于攀登,不畏艱險的奮發精神, 江山景物的速變, 與蘇軾政治處境的驟遷, 有著多么相似的關聯啊! 這正是蘇軾力圖掙脫政治現實的羈絆, 勇于探索追求的精神寫照。如此艱難的歷程, 如此闊達高遠的境界, 就不難理解與蘇軾同行的客人“不能從焉”了。陽春白雪、和者蓋寡, 高山之巔, 游者亦稀.蘇軾獨自一人履險臨危, 心潮澎湃, 不禁有“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之感。他“劃然長嘯, 草木震動, 山鳴谷應, 風起水涌”, 這種異乎尋常的宣泄方式, 正是作者不甘寂寞沉淪, 希圖一鳴驚人, 東山再起思想的反映.長嘯一聲之后,作者“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這反映了作者對時局無能為力和遠避塵世的悲憤心情.對此,嘉樂齋選評注《三蘇文范》眉批指出:“東坡不得志于黃(州),故文字亦蕭瑟,如劃然、悄然、肅然,四顧寂寥等句,猶有未平之氣也”,這是十分精當的.
過去論者多認為《后赤壁賦》思想消極,其調低沉,其實,從文章中“予乃攝衣而上”棄舟登山這一段可以看出,文中仍然蘊涵著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其境界高遠,同行者難望其項背.對文中某些情緒低沉的詞句,我們不能僅從字面上理解,看成是蘇軾消極悲觀的情趣,而應理解成蘇軾憂國憂民“不平之氣”的曲折反映。
蘇軾獨游于岸壁之上,寂寥的氛圍使他產生了凄清之情和憂懼之心,不得不再回到船上來。文章寫的是自然景色給作者的感受,但字里行間,體現了作者當時的政治處境和復雜的心情,情寓景中,情景交融。這時,已經將近半夜,環顧上下左右,天地之間蒼茫寥廓。文章至此似乎余意已盡,不料作者卻陡生波瀾,插入非常耐人尋味的一筆:“適有孤鶴,橫江東來……掠予舟而西也。”這興會淋漓的神來之筆含意雋永,為下文寫夢埋下了伏線。
鶴的形象是奇文中的奇筆,是奇中之奇。一曰形象奇,鶴翅膀如車輪之大,白衣黑裙;二曰舉動奇,戛然長鳴,竟然掠舟而過,似有所警示;三曰寫法奇,夢中道士,羽衣翩躚,鶴亦道士,道士亦鶴,現實與夢境融為一體,道士與鶴殊難分辨,筆法迷離恍惚。從表面上看來,蘇軾夢中與道士的對話:“赤壁之游樂乎?”是作者超脫塵囂追逐閑云野鶴的反映,實際上表現了作者出世與入世的思想矛盾,流露出他內心的苦悶情緒。這與《前赤壁賦》的主題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蘇軾早年曾“奮厲有當世志”(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他在《和柳子玉過陳絕糧》詩中自稱:“早歲便懷齊物志,微官敢有濟時心”,“烏臺詩案”后官貶黃州的政治現實,使他深感宦海升沉的切膚之痛,入世之途難以實現,出世之路又仙路飄渺,“不見其處”,在夢中,蘇軾雖與羽衣道士心接神交,然而“予亦驚寤”之后,終究還得回到現實生活中來,入世不得,出世不能,是蘇軾思想抑郁苦悶的根源.由此可以說,《后赤壁賦》與《前赤壁賦》表達的是同一主題思想,只是情緒上比《前赤壁賦》壓抑低沉,格調上也顯得蒼涼肅殺。
《后赤壁賦》在藝術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文中描寫山川勝景,筆力雄健,景物刻畫細致入微.前后赤壁賦都以“風月”貫穿全篇,但同是赤壁風月,隨著時間的推移和作者情緒的變化,所呈現的境界各不相同。作者善于突出景物特征,渲染環境氣氛,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如寫山險用“巉巖”,寫草盛用“蒙茸”;狀怪石古木用“虎豹”、“虬龍”;用“草木震動,山鳴谷應”形容靜夜長嘯的遠揚四野;用“悄然”、“肅然”、“凜乎”來描述感受的層層深化, 真是文藻叢出, 寫盡了夜景的幽峭峻冷。文章中“月白風清”、“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其“山高月小”一句既寫了山川風月又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受, 與杜甫《望岳》詩“一覽眾山小”有異曲同工之妙。賦中用了許多排比、對仗句, 音節鏗鏘有致, 行文流暢自然, 文情并茂, 如詩如畫, 既是一篇優秀的散體賦, 又是一首優美的散文詩。
作者筆下的景物往往帶有抒情成分和哲理因素,“景語即情語” (王國維語)。蘇軾在這篇作品中傾注了他的主觀感情和哲理思想, 他運用高超的寫作技巧將情、景、理三者融為一體, 確實做到了“文理自然, 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
蘇軾運思謀篇, 善于化實為虛, 以變濟窮, 波瀾層生, 出人意表, 奇幻精警處與老莊禪家文字十分相像。在這篇作品中, 蘇軾運用了神幻的藝術表現手法, 孤鶴、道士、夢境的描寫, 實為橫空出世之筆, 是作者揭示思想矛盾與哲理的一種藝術手段。道士亦鶴、鶴亦道士的寫法, 明顯是受了“莊生夢蝶”的影響。劉熙載《藝概》說:“東坡詩善于空諸所有, 又善于無中生有, 機括實從禪悟中來。”李涂 《文章精義》說:“子瞻文學 《莊子》, 入虛處似。”孤鶴化道人的夢境描述, 不僅形成了全賦的高潮, 而且是作者興會淋漓、天籟自鳴的佳構, 它與 《前赤壁賦》“飄飄乎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設喻恰成對照, 遙相呼應。
蘇軾是一位善于把目睹實見的事物通過奇妙聯想寄托情思的作家, 賦中舟中掠過孤鶴是實有其事。據蘇軾 《為楊道士書帖》載:“十月十五日,與楊道士泛舟赤壁, 飲醉。夜半, 有一鶴自江南來, 掠予舟而西, 不知其為何祥也。”借助于泛舟赤壁時偶然發生的事實, 蘇軾在賦中出人意表地把他內心郁結的種種復雜感情化為可感的藝術形象, 信手拈來, 不落痕跡,使文章既多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又借以表明了文章所要闡述的哲理思想。“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書吳道子畫后》), 作者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也正是這樣做的。
上一篇:《古文觀止·韓愈·后廿九日復上宰相書》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公羊傳》·吳子使札來聘》鑒賞